1 76金币合击

1.80传奇 2022-12-28 67

李光地会被康熙贬官?这恐怕是只有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才出现的剧情,历史上的李光地可从来没有被贬官到台澎当知县,而且历史上的李光地与康熙关系极为亲近,二人既是君臣又是知己,下面就说一说电视剧中李光地为何被贬官,以及历史上的李光地又是如何的。电视剧中李光地被贬官实际上是康熙对他的保护

康熙为什么要贬李光地?

李光地会被康熙贬官?这恐怕是只有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才出现的剧情,历史上的李光地可从来没有被贬官到台澎当知县,而且历史上的李光地与康熙关系极为亲近,二人既是君臣又是知己,下面就说一说电视剧中李光地为何被贬官,以及历史上的李光地又是如何的。

电视剧中李光地被贬官实际上是康熙对他的保护

按照电视剧中的交代,李光地是康熙少年时期的老师伍次友的学生,他是福建人,在福建一带素有才名。

康熙最宠爱的容妃还有女儿蓝齐儿回老家福建省亲,而容妃此次回福建还带有一项政治任务,那就是代替康熙考察一下福建总督姚启圣的工作情况。

后来容妃到了福建之后受到姚启圣的接待,她顺道就问了问姚启圣,福建有哪些有才学的后生晚辈,姚启圣就向容妃说了李光地的名字,只是当时姚启圣对李光地并不是十分认可,只称他的字写得不错。

再后来容妃启程回京时,李光地带着一些因康熙制定的迁界禁海之策而导致流离失所的儿童拦下了容妃一行人,并上了万言书,也是这次机会让李光地与康熙的爱女蓝齐儿邂逅。

容妃将李光地的万言书带回去交给康熙观看之后,康熙评价李光地是“有勇有谋,甚至手段刁毒!”

不过康熙却很欣赏李光地,并让李光地在福建当官,负责辅佐姚启圣和施琅,为收复做准备。

康熙派李光地去福建辅佐姚启圣和施琅也是有安排的,他知道蓝齐儿钟情于李光地,因此想历练李光地让他立功,好能配得上蓝齐儿。结果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却打乱了康熙的安排,噶尔丹看中了蓝齐儿,逼着康熙将蓝齐儿和亲到了准噶尔,从此蓝齐儿与李光地的缘分也就断了。

不过此后李光地辅佐姚启圣和施琅顺利的收复立下大功,加上康熙出于对把蓝齐儿远嫁准噶尔的愧疚,特意提拔李光地,他从此进入中央,成为康熙身边的近臣。

但是李光地一个热血青年,恃才傲物,进入权力中心之后就完全吃不开了,他不把朝廷中两大重臣明珠和索额图放在眼里,并且还打破官场平衡的规矩,把表面和睦实际背地里十分不和的明珠和索额图两党全部搬面,同时明珠和索额图,给康熙出了一道大难题。

虽然康熙早就知道明珠和索额图结党营私的问题,但是当时并不是处理他们的时候,而李光地如此打破平衡同时明珠和索额图,也引来了二人的疯狂报复,二人联手在康熙面前大揭李光地的问题,最终康熙大怒,反而把李光地打入天牢,若非苏麻喇姑看在伍次友的面上救了李光地,估计他早就死在天牢之中了。

大难不死之后的李光地以戴罪之身跟随康熙亲征噶尔丹,终于他获得了康熙的宽恕,并且恢复了官职,继续回到官场。

但是这一次回到官场之后的李光地就变了,他就按照康熙评价的手段刁毒一样,他开始变得冷酷并且知道隐忍,他为了扳倒索额图和明珠,他开始学习他们的手段,等待扳倒他们的机会。

李光地此后暗中关注明珠和索额图,而他的这种举动其实也是得到了康熙的默许,康熙也是在找机会准备扳倒结党营私的明珠和索额图,李光地就成了康熙手中的一把匕首,暗中找机会扎进明珠和索额图两党的心窝中。

终于李光地找到了机会,而且这一次也最能体现李光地的手段刁毒,他在明珠六十大寿那一天,给明珠送上了一份独特的贺礼,那就是明珠的奏折,里面罗列了明珠很多罪状,明珠大寿当天,李光地就带人把他的家抄了个底朝天。

处理明珠之后,李光地又把目标对准了索额图,这个索额图比明珠的罪状可就明显多了,他蛊惑太子胤礽当皇帝,还勾结朱三太子企图刺杀康熙,可谓是罪罪当诛,但是康熙还不能轻易地处理他,因为索额图是国丈,是他的岳父,是太子的外公。

又是李光地使出了刁毒的手段,他利用明珠对索额图的了解,利用二人的矛盾,他让明珠来审理索额图,以毒攻毒,这一招非常阴狠,最终索额图全部认罪。

要知道明珠是大阿哥胤禔的舅舅,索额图是太子胤礽的外公,扳倒明珠和索额图之后,也意味着李光地同时开罪了胤禔和胤礽。李光地也想到了这些,所以他没有收手,又借着明珠和索尔图的罪行继续扳倒了胤禔和胤礽。

至此李光地可以说是凭一己之力摧毁了明珠和索额图两党也就是代表着大阿哥胤禔和太子胤礽两党,李光地已经卷入了皇位纷争之中,同时他也把朝廷上下都得罪光了。

李光地如此刁毒的手段,还如此伤人,这些都让康熙看在眼里,康熙不过是想利用他除掉明珠和索额图两党而已,现在明珠和索额图已经伏法,李光地这种阴狠刁毒的手段还触犯了众怒,康熙也不想再把他留在身边,不把李光地留在身边其实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

所以最后在处理完明珠、索额图、胤禔、胤礽之后,康熙意味深长地对李光地说当初被贬到台澎当知县的魏东亭年纪老迈,该有人接他的班了。

而李光地心思多么敏捷,康熙这句意味深长的话他就立刻品出味道来了,魏东亭是什么人?那是康熙的最为信任的心腹发小,那么魏东亭当初又是为何被贬到台澎当知县?

那就是魏东亭丢失了红衣大炮,这门红衣大炮牵扯进了朱三太子行刺康熙的事情,实际上是索额图指使魏东亭的手下所为,也就是说魏东亭莫名其妙的卷进了朝廷党争之中。康熙就怕魏东亭牵扯太深,所以出于保护他的目的,特意借题发挥将魏东亭贬到台澎当知县,让他远离权力纷争。而且当时刚刚收复不久,康熙让魏东亭去台澎当知县,也有让他代替自己监管事务的意思。

李光地何等心思,他也知道自己在处理明珠和索额图两党时伤人太深,所以当康熙一说出魏东亭年纪老迈,需要有人接班的话,他立刻就明白这是康熙出于对他保护的意思,他也想自保,所以他就主动接话,称愿意去台澎当知县接替魏东亭,并且永远不想再回京城,这也说明了李光地心灰意冷,厌倦了朝廷中央的权力纷争。

于是康熙批准了李光地到台澎当知县,这也使得李光地最终的结局还算不错。所以说电视剧中康熙贬李光地去台澎当知县实际上是在保护他,而李光地厌倦了朝廷中央的权力纷争,他也愿意去台澎当知县,替康熙监管事务,他也就能落一个好的结局。

其实历史上的李光地既是康熙的挚友也是老八胤禩的支持者

只有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才会有李光地被贬台澎的结局,其实历史上的李光地与康熙关系非常亲密,用现代的话说可以算是好基友了,而且历史上的李光地是康熙第八子胤禩的鼎力支持者。

历史上的李光地是福建延平人,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江王李元祥的后代。历史上的李光地比康熙整整大了12岁,因此历史上的李光地根本不可能与康熙的女儿产生感情,这是纯属电视剧中所虚构。

在康熙九年(1670年)时,李光地考中榜眼,此后李光地入职翰林院。不过康熙十二年(1673年)时,李光地请假回福建老家探望年迈的父母,却让他滞留在了福建。

原来这一年爆发了三藩之乱,福建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叛乱以响应云南的吴三桂。耿精忠反叛之后,又与割据的明郑集团延平王郑经勾结,引郑经入驻福建,很快郑经趁机占据了福建泉州。

在这种局势下,在福建老家探亲的李光地就被滞留在了福建,由于李光地素有才名,因此耿精忠和郑经都争相招募李光地到麾下,但是李光地十分忠于清朝,他为了躲避耿精忠和郑经的招募,只得带着家人逃进了深山老林。

李光地在逃进深山老林期间,还不忘清朝,他特意写好密折封入蜡丸之中,委托下人传送到京城面陈康熙,并在密折中分析了福建的局势,为康熙提出了收复福建的建议。

在三藩之乱爆发之初,声势非常浩大,清朝一度失去半壁江山,很多汉官都参与了叛乱,而像李光地这样滞留在敌占区,还不忘朝廷的人很少,这让康熙看到他的密折后十分感动,康熙下旨让兵部录用李光地为领军大臣。

后来康熙派堂兄康亲王杰书率大军去收复福建,在临行前他还一再叮嘱杰书,务必找到李光地,并确保其人身安全。

再后来杰书果然击败了耿精忠和郑经,耿精忠投降,郑经仓皇逃回,杰书也终于在福建找到了李光地,并上奏康熙请提拔李光地,于是李光地被提拔为内阁学士。

李光地本应赴京任职,结果还没启程他老爹就去世了,因此李光地又只能继续留在福建丁忧。不过当时的福建并不太平,李光地丁忧期间,郑经又派遣大将刘国轩进犯福建,李光地再度号召乡勇抵御刘国轩。

最终李光地配合福建布政使姚启圣击溃了刘国轩,姚启圣由此升任福建总督,李光地也从文官被任命为武官总兵。

李光地在福建丁忧期满之后,康熙特意又把他转为文官,继续转任内阁学士,命他赴京任职。李光地这回在抵达京城后,向康熙推荐了日后收复的名将施琅,也算是为康熙收复立下了一大功。

可以说李光地主要是靠着三藩之乱在福建表忠心刷战功获得了康熙的关注,由此平步青云步入了朝廷的权力中心。

不过李光地的晋升却有些不厚道,当初耿精忠叛乱时,他有一同乡加同年进士陈梦雷也滞留在了福建,李光地与陈梦雷取得联系,陈梦雷主动要求自己假意投靠耿精忠取得信任后,再把叛军内情汇报给李光地,由他再往京城传递。

陈梦雷和李光地根据当时的福建情况,制定了一套破敌计划,但是李光地不厚道的地方就在于他后来只在这套破敌计划的奏折上署上了自己的名字。结果导致后来陈梦雷被判了附敌投逆之罪判了死刑。

幸亏李光地最后良心发现,上书替陈梦雷求情,称其曾为自己传递情报,但还是没有提出陈梦雷和他一起制定破敌计划的事情。陈梦雷由此被免刑,改为发配,虽然李光地让陈梦雷捡了一条命,不过从此陈梦雷也与李光地断绝了友情,两人老死不相往来。

此后李光地进入朝廷中心,凭借他的才学受到康熙的器重,康熙对他尤其十分信任,两人经常私下交流,抛去君臣之情外,两人的私交也非常好。

李光地不仅有才学,能打仗,还善于治水,再加上他与康熙私交很好,这也使得经常有人在康熙面前李光地,都被康熙驳斥,因此李光地在官场上几乎没有受到过挫折,更别提被贬官,他的仕途基本上就是一路上升,后来官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这在不设宰相的清朝来说,基本上已经等同于宰相了。

康熙晚年诸子争位太子胤礽两次被废,李光地作为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也难免牵扯进其中,不过李光地支持的皇子却是皇八子胤禩。因为胤禩为人斯文儒雅,能礼敬读书人,李光地作为当时在文坛很有地位的读书人,自然对胤禩颇有好感,所以在一废太子时,李光地曾向康熙多次推荐胤禩成为太子。

不过后来胤禩失去康熙的宠爱,很多朝臣都与他保持了距离,只有李光地在康熙二废太子胤礽后,与康熙进行私人交谈时,他还敢推荐胤禩成为太子。

李光地晚年曾多次向康熙请求告老退休,都被康熙直接拒绝,康熙甚至对他说出了:当初随朕平三藩、收、征噶尔丹的一班老臣大多都已年迈去世,像卿这样的老臣放眼朝廷也不过一二人而已,今朕也老了,卿也老了,卿还要舍朕告老归乡,朕实在不舍。

后来康熙为了挽留李光地,特意准许他带薪休假两年,处理好家事再回来。由此可见康熙与李光地私交非常不错,君臣二人堪称挚友。

因此李光地一直都没能退休,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李光地年迈去世,享年77岁。康熙十分悲痛,特意命皇五子恒亲王胤祺代替自己去祭奠李光地。由于康熙与李光地关系很不错,即便他多次推荐胤禩当太子,在雍正继位后雍正也没有追究他与胤禩的关系,反而雍正还下旨褒奖李光地,命他入祀贤良祠。

写在最后

所以历史上康熙并没有把李光地贬官到台澎,李光地被贬官到台澎完全是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剧情,历史上的李光地可谓是出将入相,地位非常高。

而且可以说历史上的李光地结局还非常好,与康熙私交深厚,力挺胤禩都没有被雍正秋后算账,只不过对同年之谊的老乡陈梦雷有些太不厚道了。

1 76金币合击康熙为什么要贬李光地

但是为什么汉武帝之后还要跟匈奴和亲?

汉武帝于公元前141年到公元前87年在位,而匈奴是在东汉和帝时期被彻底打败的。也就是说,匈奴彻底被击败是在汉武帝之后,从西汉跨越到东汉,共经历170余年。所以“汉武帝彻底打败匈奴”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另外,汉武帝之后的“和亲”同以往之前的“和亲”也是有本质区别的。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汉武帝的对匈奴战争开始于公元前133年,也就是著名的“马邑之谋”。但这也是“千呼万唤使出来”的一个结果。因为自汉高祖刘邦白登山之败后,汉朝在对匈奴战争上一直持谨慎态度。总结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打不着,因为匈奴人如鸟兽一般聚散自如,致使汉军像同影子作战一般。

二、长驱直入危险太大,而且后勤补给不足。

三、如果带有足够的辎重,又影响行军速度及机动性。

四、匈奴土地不适应耕种,即便占领也无法利用。

五、崎岖不平的山地作战,汉军箭术、骑术都处劣势。

六、财力不济。

综合上原因,汉朝在马邑之谋前一直奉行“隐忍”策略,除非遭遇匈奴大规模入侵时,才组织反击。但通常是还没等汉军开赴边境,匈奴人早已溜之大吉。

所以针对以往匈奴人侵扰汉朝的习惯及,汉武帝精心准备了“一桌大餐”,即将匈奴引诱至马邑城,然后实行围歼。

其实这个方法在战国时期就被赵将李牧使用过,而且取得了非常完美的效果。但此次匈奴人出于警觉而“爽约”,致使汉武帝白忙乎一场。事后,军臣单于恼羞成怒,于是加大了侵扰汉朝的频率和力度,而汉朝也没有了回旋的余地,于是积极备战。

公元前129年,汉武派卫青、李广、公孙贺、公孙敖各率一万骑兵主动出击。因此,马邑之谋可视作为汉匈战争的序幕,但不是起点。因为汉武帝制定的是一个综揽全局的方案。

汉武帝继位之初,便开启了紧锣密鼓的战争准备。在他继位的三年之后,即公元前138年,便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去联络曾经被匈奴击败的大月氏,组建抗击匈奴联盟。

也许有人疑问,为什么要联络月氏国呢?直接打不行吗?这就是汉武帝的战略眼光的独到之处。因为当时西域大多数的国家都受匈奴驱使,而且还无尝地为其提供物质援助,如果切断西域同匈奴的联系,实际上就等于断了匈奴的“粮道”。

当然,汉武帝不能光寄希望于月氏国,而是外交用军事两手准备。所以从“四将伐匈奴”之后,汉武帝又连续发动河南之战(前128年)、两出定襄之战(前126、124年)、河西之战(前121年)等四次大规模的对匈战争。

通过上述几场战争我们可以发现,汉武帝的目标就是驱逐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力,不断蚕食匈奴的势力范围,对匈奴进行战略围堵。尤其是在河西之战结束后,汉朝同西域的联系畅通无阻,而且还与乌孙达成结盟意向,致使匈奴的势力范围不断向漠北收缩。

在河西之战取得胜利之后,汉武帝马上准备下一场战争,即漠北之战。当时匈奴已经士气衰落,被动防守,为应对汉军的攻击只能往更远处躲藏。而汉武帝的设想是一战彻底解决问题,因此于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分别由定襄和代郡出军,直扑漠北。结果卫青部没有完成擒杀伊稚斜单于的既定目标,所以又给匈奴留下了喘息的机会。而且汉军也因战马损失惨重,不得不暂停对匈奴的进攻。

从漠北之战结束后,匈奴在劣势中继续同汉朝对峙。显然这不是汉武帝想要的结果,他的目的是让匈奴臣服。所以此后汉武帝一面军事威慑,一面采取外交手段迫使匈奴就范。而匈奴一直用一种暧昧的姿态同汉朝,并没有真正归降的打算,所以汉武帝于公元前99年再次大兵压境。但由于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骁将都已经过世,主将贰师将军李广利军水平差强人意,外加其他种种因素,致使战争的结果很不理想。接下来,前97年与前91年的两次出击均是如此。

而公元前91年汉朝又发生了“巫蛊之祸”,汉武帝心力交瘁,再无心发动对匈奴战争。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毕生的愿望以遗憾告终。

以上就是汉武帝匈奴的战争基本概况,汉朝因长期战争的消耗而陷入疲弊,匈奴也被托到衰落不堪的境地。但是,汉朝在昭帝、宣帝时期很快又恢复了元气,而匈奴则一蹶不振。特别是汉宣帝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并且与乌孙等国结成同盟,致使匈奴基本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可能。

从公元前36年北匈奴郅支单于被消灭之后,匈奴便完全臣服于汉朝。后来由于王莽建立新朝,继而中原陷入混战,匈奴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于是又萌生了背叛的念头。东汉建立后,匈奴再次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汉。接下来,东汉采取了数次军事行动,终于在公元年91年大败北匈奴。此后,北匈奴便开始向西迁徙,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

关于汉武帝之后的和亲

自汉武帝即位后,汉朝同匈奴的和亲有两次,而且全部集中在西汉。一次是公元前135年,另一次是公元前33年。

公元前135年,窦老太后去世,汉武帝亲政,于是开始筹划出击匈奴。由于是战是和一直没有定论,所以恰逢当年匈奴提出和亲,汉武帝只能答应。而从双方正式开战之后,也不存在和亲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从漠北之战结束后,一直到汉元帝继位之前,匈奴有过数次和亲请求,但均被汉朝拒绝。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匈奴已经没有了谈和亲的资格。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再次入汉朝见,并提出和亲请求,于是汉元帝派宫女王昭君出塞。

那么,汉元帝为什么答应呢?因为呼韩邪于公元前51年已经归顺汉朝,并且亲自到长安朝见了汉宣帝。因此,当时的和亲是对匈奴的安抚,与以往的被动接受有本质的区别。

所以,汉武帝之后的“和亲”并带有折辱色彩,反而是一种高姿态的赐予。如果当时不是匈奴心悦诚服的归顺,他们想娶汉家女子只能是猪八戒娶媳妇,春梦一场。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其他看法!

唐朝为什么攻打高句丽?

高句丽,是东北古代民族扶余人建立的一个国家。一个发源于今日吉林省一带高句丽地跨鸭绿江两岸,位于今辽宁东部、吉林中部和朝鲜北部。从唐太宗贞观(公元644年)开始征伐高句丽, 到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灭高句丽为止,在长达24年的征战时间里,唐朝不断高句丽,最终将其灭亡。那么唐朝为何如此不依不饶,非要灭掉高句丽不可?

第一,是拯救散落在高句丽的汉人和重塑汉人威严。

隋朝时期,曾经四次大举征讨高句丽,隋文帝杨坚一次,隋场帝杨广三次,但都以失败告终,特别是杨广的三次征讨是以惨败收尾。四次征讨高句丽中,很多隋朝将士战死沙场。贞观五年,唐朝曾派人去高句丽收殓埋葬隋朝时期战死的隋人尸体,摧毁高句丽用隋人尸体立的京观。

隋炀帝第三次征讨高句丽后,很多士兵被俘或散落在高句丽,但是高句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不放回其俘获的大批隋朝军民。唐高祖武德初年,就曾与高句丽交换战俘,获得汉人万余人, 可见隋末滞留高丽汉人众多。

唐贞观十五年, 唐太宗遣职方郎中陈大德出使高丽,途中遇到大量汉人,被夹道围观。“隋人望之而哭者, 遍于郊野”陈大德回来后,将所见报告了唐太宗,太宗便说:“高丽本四郡地耳,吾发卒数万攻辽东,彼必倾国救之,别遣舟师出东莱,自海道趋平壤,水陆合势,取之不难。”看来“为拯救滞留高丽的汉人,报用汉人尸体立的京观之仇”。太宗早有征伐高丽之意。

第二, 是为了收复故土。

高句丽所占据的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之地, 本为中原王朝所有。隋朝的黄门侍郎曾经就告诉过隋炀帝:"高句丽这个地方,本来就是个用竹子记录的国家,大周的时候特意给了箕子的封号,到了汉朝当时还只是三个郡县,直到晋朝末期的时候,趁着中原动荡之机占领了辽东地区才形成了现在的高句丽"。 裴矩这里将高句丽所占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晋时期,无可辩驳地指出辽东为领土。唐朝理应把这一地区收复。

唐代温彦博说:“辽东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家之玄菟郡耳。 魏、晋以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到了唐太宗准备出兵高句丽时,更说的明白:“辽东本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报子弟之仇”。

第三, 是为了扫除祸患。

贞观十七年(643),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取新罗40余座城,并且与高句丽联合,图谋断绝新罗向唐朝朝贡之路。高句丽与百济联兵,进攻新罗,还遣使前往漠北,挑唆薛延陀汗国与唐的关系,大有要合纵抗衡唐朝之势。贞观十九年二月 ,唐太宗在亲征高丽的途中,便说“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从隋朝四次征讨高句丽的失败,到此时的高句丽,实力还是很强,是唐朝东部隐藏的重大威胁。直到唐总章元年,灭高句丽时,该国还有“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余户”。 而唐朝贞观末年,也只有三百万户。虽然说高句丽的国力在在之前几十年的战争中已经剧减,但其原本的实力在多年的战争中还保留了大部分实力。可以说,高句丽的人口总量和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都远远超过新罗和百济,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唐朝北境固守实力。如果任由高句丽继续发展下去,它是唯一一个能够把新罗和百济整合在一起的的国家。如果中原再次发生,那么高句丽趁机南侵,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唐朝坚持不懈的不断高句丽,一定要将其灭亡,就是为了给后世消灭掉一个大祸患

谁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

十八条好汉只有三个完全没有历史原型。另有一个据正史记载:死后变成了阎罗王。

我结合正史,进行全面的解析。

第一条好汉 ——李元霸,乃上界佛门大鹏金翅明王临凡。

李元霸的历史原型是李玄霸,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所生的第三子。

清代,说书人为避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的讳,改为李元霸。

李玄霸生于599年,字大德,是李世民的弟弟,早夭,隋朝大业十年(614年)逝世,年仅十六岁。当时李渊在晋阳还没有起兵。

李玄霸生前没有子女。后以西平王李琼之子李保定过继给李玄霸为后嗣,但李保定也无子,李玄霸这一支也就绝后了。

关于李玄霸,史书就这些记载。隋朝第一条好汉之说,完全是小说家言。

书中,李元霸生得“尖嘴缩腮、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力大无穷。”年龄却只有十三岁。

(注:传说中,岳飞也是上界大鹏金翅鸟临凡。

李元霸归天后,大鹏金翅鸟归位。本来在西天很舒服,并不想下凡继续折腾。由于犯了杀戒,被如来佛处罚,再次下凡就成了岳飞。

《说岳全传》中,有一只女土蝠在大雷音寺和众星宿聆听如来讲经。突然肠胃严重不适,一不小心撒出一个奇臭无比的屁来。蝙蝠的屁,不仅臭不可闻, 而且含有大量的病毒。

大鹏金翅明王大怒,飞下来照女土蝠顶门一啄,蝙蝠立马一命呜呼。如来佛遂罚大鹏鸟下凡。

女土蝠一点灵光到下界,成了秦桧的夫人王氏,后来为报仇,东窗下毒计,害死了岳飞。)

“大鹏一日腾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鸟平时喜欢吃的零食是龙,用翅膀扇开海水,捉龙而食。

大鹏金翅鸟在《西游记》中,是如来佛的“舅舅”,非常厉害,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在大鹏鸟眼中是小儿科。

悟空逃,大鹏追,两翅就赶上了。

《说唐》中的李元霸,力大无穷,是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勇,捻铁如泥,胜过汉时项羽。一餐斗米,食肉十斤。使两柄铁锤,四百斤一个,两锤共有八百斤,如缸大一般。

李元霸比九牛二虎的力量还要大许多。超过了4头大象。一象之力为一万二千五百斤,李元霸的力量超过五万斤。比项羽还要厉害。

李元霸的坐骑“万里云”,是他的师傅真人送给他的,也是一匹瘦马。这匹马日行一万里(如果中途不休息,则时速达四百多公里,超过高铁),夜行八千里(时速约333公里,最快的高铁不过如此),最高时速可能已达音速。

四明山一战中,李元霸匹马单骑,击败十八路反王230万大军。

紫金山一战中,他的两柄铁锤如拍苍蝇般,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可怜天下反王的185万大军,经此一役只剩下65万。照此计算,李元霸平均每秒钟至少杀55人。

第二条好汉 ——宇文成都,乃上界雷声普化天尊临凡。

宇文成都是隋朝无敌大将军,身负三载龙命,金面长须,虎目龙眉,身长一丈,腰大十围。是一个高大威猛的帅哥。

他的跨下黄花千里马,一柄流金铛重三百二十斤。他能力举5048斤鼎。

宇文成都一个人可以独斗第四,第五和第六条好汉,共三条好汉的围攻。却难以挡住李元霸一锤。他的实力似乎还比不上第三条好汉裴元庆。

李元霸杀了宇文成都之后,雷声普化天尊真身归天,召集雷部诸神,顿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在李元霸周边发出阵阵雷击。李元霸大怒之下,举锤击天。雷声普化天尊用手一指,一声巨大的霹雳,双锤砸到李元霸的天灵盖上,顿时栽倒马下。

其实,这是说书人不能再让李元霸活下去了,因为他这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个人就可以统一天下。有他在的话,下面的故事就编不下去了。

宇文成都的历史原型是宇文承基。

宇文承基的祖父是宇文述,隋朝许国公,隋朝开国功臣。

宇文承基的父亲是宇文化及,隋朝右屯卫将军,掌管禁卫军。

宇文承基还有一个弟弟宇文承趾。

宇文化及自称许国皇帝后,封宇文承基为太子,领兵攻打魏州,后被击败。

之后,窦建德的活捉了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宇文承基、宇文承趾。并将宇文化及、宇文承基等人斩首。

第三条好汉 ——裴元庆,乃上界巡天都太保、八臂哪吒下凡。

裴元庆是山马关总兵裴仁基的第三个儿子,双臂有万斤的力气。手持双锤,各重三百斤,共六百斤,胯下坐骑为“照夜玉狮子”。

裴元庆是唯一能够抵挡住李元霸三锤的好汉。其真实战斗能力,甚至超过了宇文成都。

《说唐》中,宇文成都攻击李元霸,李元霸随手挡了两下,就把宇文成都的双手震得流出血来。

而李元霸向裴元庆连击三锤,裴元庆却能够硬扛下来,并且没有受伤。

宇文成都力战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之后,气力衰退,被裴元庆一锤打吐血。

综合看来,裴元庆的力量比宇文成都更大。

后来,隋朝第十一条好汉好汉新文礼,设计在“庆坠山”摆下火雷阵,裴元庆被火雷炸得尸骨无存,年仅十五岁。

新文礼上马抵城,单要裴元庆出战,探子飞报进城。 裴元庆闻报,就要出战,徐茂公止住道:“将军今日不宜出马交战,决然不利。” 元庆道:“军师又来讲腐气的话了!我今日不杀新文礼,也不算成好汉!”竟上马出城去了。徐茂公只是叫苦。众将忙问其故,茂公道:“不必多言,这是大数难逃,此去不能活矣!”众将各各惊疑。 当下元庆出营,见是新文礼,举鎚便打。文礼挡了一鎚,回身向南便走,元庆紧紧追去。新文礼且战且走,引入庆坠山,见两边皆是石壁,直追至窟中。外边军士就塞断了出路,石壁上放下筐篮,新文礼下马坐入筐篮,上边军士把他拽上去,遂点着干柴火箭拉下来,发动地雷,一时烈焰飞腾。

裴元庆的历史原型为裴行俨。

裴行俨乃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之子。早年跟随张须陀,骁勇异常,人称“万人敌”。后投奔瓦岗寨。

武德元年,兵败被王世充俘虏,受到优待,不得已投降并娶了王世充的侄女。

王世充称帝后,封裴仁基为礼部尚书,裴行俨为左辅大将军。后因王世充忌惮裴行俨的威名,裴行俨想谋反,立越王杨侗为帝,事败被杀。

据《隋书·卷七十·列传第三十五》:

行俨每有攻战,所当皆披靡,号为“万人敌”。世充惮其威名,颇加猜防。仁基知其意,不自安,遂与世充所署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谋反,令陈谦于上食之际,持匕首以劫世充,行俨以兵应于阶下,指麾事定,然后出越王侗以辅之。事临发,将军张童仁知其谋而告之,俱为世充所杀。

第四条好汉 ——雄阔海,乃金顶太行山大王。

雄阔海身长一丈,腰大数围,铁面虬须,虎头环眼,声若巨雷,两臂有万斤气力,双拳杀死二虎。是一个标准的。

他的坐骑为追风马,扬州英雄大会时,他经过长途奔袭,赶到大会时,隋朝刚好放下千斤闸,雄阔海一把托住,保天下英雄逃亡。因过度疲劳,加上隋朝站在千斤闸上面增加重量,力竭闸落而亡。

古代的千斤闸重约4000斤。如北京正阳门箭楼上的千斤闸,重约1990公斤。加上上面许多人的重量,有一万斤了。

雄阔海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如果一定要说他有历史原型,那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据《史记》记载:

“(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氏女刚刚15岁。并在将近70岁的时候生下了孔子。

叔梁纥身高十尺,换算到现在是2.31米。为“鲁国三虎将”之一。曾力托千斤闸。像猛虎一样有力。“有力如虎者”。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63年,晋国为首的十三个诸侯国,联合攻打偪(bi,同“逼”)国,叔梁纥随军参战。

当大军攻进偪阳城时,却中了计,偪阳人突然将千斤闸门放下,企图把他们关在里面,一网打尽。

叔梁纥一把托住,以一己之力,掩护部队撤出,自己全身而退,后来还生下了孔子。比书中的雄阔海还厉害。

第五条好汉 ——伍云召。伍建章之子,隋朝南阳候。

身长八尺,面如紫玉,目若朗星,是标准的大帅哥。

他有万夫不当之勇,坐镇南阳,后起兵,被宇文成都击败,自称忠孝王。

伍云召丧命在高丽国左雄“没尾驹”的马尾巴下。此马尾巴藏在中,左雄在它头上拍了几下,那马就前蹄一低,后蹄一拉,从中撒出一丈多长的铁尾巴,把伍云召的头打得粉碎。

伍云召的历史原型有可能是杨玄感。杨玄感是司徒杨素的长子,杨玄感受到隋炀帝的猜忌,策划谋反,后被宇文述击败身亡。

第六条好汉 ——伍天锡,伍云召的堂弟,沱罗寨大王。

身长一丈,腰大十围,使一柄两百多斤重的半轮月混金铛,有万夫不当之勇。

书中,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三个人的战斗力相差不大。雄阔海曾经和伍天锡打了几天几夜,不分胜负。

伍天锡的历史原型可能是杨积善。杨素第四子,随杨玄感反隋,杨玄感兵败后,他也被俘,后被斩首。

第七条好汉 ——罗成,上天白虎星官下凡。

(注:薛仁贵也是白虎星官下凡)。

罗成是18条好汉中的第一大帅哥。人称“冷面寒枪俏罗成”。眉清同秀,齿白唇红,面如傅粉。

他七岁能打猛虎,十二岁破番兵,坐一骑白龙马,家传回马枪,瓦岗猛虎大将军,洛阳一字并肩王,唐朝越国公,后李建成有意陷害罗成,被刘黑闼引至淤泥河,乱箭射死。

罗成的历史原型为隋朝末年大将罗士信。

罗士信早年跟随张须陀征讨农民起义军,后归降瓦岗军,与王世充交战时被俘。后又率部降唐,随李世民平定洛阳,进封绛州总管、剡国公。武德五年,兵败被刘黑闼杀害。其经历和罗成基本一致。

第八条好汉 ——靠山王杨林,上界计都星下凡。

杨林是隋炀帝杨广的叔父,隋朝开国九老之一,力能扛鼎,有万夫不挡之勇。两根囚龙棒,每根重一百五十斤,共三百斤。

他生得面如傅粉,两道黄眉,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后被罗成的回马枪刺死。

杨林的历史原型是杨素。

杨素出身贵族,是关中士族弘农杨氏。隋朝开国功臣。参加了灭北齐之役,后又率军南下灭陈。并追随杨坚平乱,开皇八年被封为越国公。

晋王杨广能成为太子,其中就有杨素的帮忙。后来,他又辅佐隋炀帝杨广讨平杨谅叛乱,拜尚书令、太师、司徒,封楚公。大业二年(606年),寿终正寝。

第九条好汉 ——魏文通,隋朝潼关元帅,使一口青龙刀。人称“赛关爷”。

魏文通是虚构的人物。

隋朝末年,山西代县有一个尉文通,曾率众在雁门关一带,可能是魏文通的历史原型。

第十条好汉 ——尚师徒,临潼关总兵,人称“四宝将”。

尚师徒身穿七翎甲,头戴马鸣盔,手执提炉枪,重一百二十斤,跨下呼雷豹。这是四件非常逆天的宝贝。我之前多次分析过,这里不展开讲。

左雄的没尾驹杀死伍云召后,秦琼拍马上前。“没尾驹”故伎重演,撒出尾巴抽到呼雷豹头上。呼雷豹吃痛,吼了一声,鼻孔中吐出一股黑烟。没尾驹屁尿直流,瘫倒在地。左雄和没尾驹均被秦叔宝刺死。

尚师徒是完全虚构的人,我没有找到他的历史原型。

第十一条好汉——新文礼,红泥关总兵,人称“八马将”。

该将身长丈二,有神力。跨下一匹神兽,名为“金睛骆驼”,使一条铁方槊,重达200斤。

新文礼也是完全虚构的人物,抱歉,找不到历史原型。

第十六条好汉——秦琼,字叔宝。上界左天蓬大将下凡。

秦琼是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瓦岗寨五虎大将之一,瓦岗飞虎大将军,大唐护国并肩王、天下都督大元帅。

他为人豪爽,喜欢帮助朋友,能为朋友两肋插刀,济困扶危,人称“小孟尝”,他夺得了尚师徒的四件神物。绝招是“锏”,使两条一百三十斤熟铜锏。

秦琼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作为隋朝将领,他先后跟随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后投奔瓦岗寨李密。瓦岗败亡又投靠了王世充。之后又归降唐朝,跟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大唐开国立下汗马功劳。拜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第十八条好汉——单雄信,上界青龙星下凡。

书中的单雄信,为山东绿林好汉之扛把子。面如蓝靛,发赛朱砂,声若巨雷,使一根金钉枣阳槊,万夫莫敌。瓦岗寨五虎大将之一,烈虎大将军,后为王世充驸马。失败后不肯投降,被李世民处死。

单雄信是真实历史人物。善用马槊。勇武过人,号称“飞将”。先后跟随瓦岗寨翟让、李密,兵败归降王世充。

武德四年王世充兵败,单雄信请求向李世民投降。但李世民认为单雄信此人反复无常,不接受他的投降,下令将单雄信处死。

临刑之前,单雄信的生死之交徐世勣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给单雄信吃下,表示自己的义气。

关于李世民为何坚决不肯接受单雄信的投降,我在之前曾经详细分析过,大家可以关注。

《说唐》书中,缺失了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好汉。现在我结合其他书籍,将之补录完整:

第十二条好汉——韩擒虎,隋朝齐国公。

书中的韩擒虎十二岁打虎,十三岁出兵,有万夫不当之勇,曾破番兵数十万,南征北战,年近七旬还平了南阳之乱。

韩擒虎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是隋朝名将,隋朝陈国的先锋,攻占建康,俘虏南陈后主陈叔宝。隋朝上柱国、大将军,封寿光县公、拜凉州总管。55岁时寿终正寝。

根据魏征等人编撰的《隋书》记述,韩擒虎死后到阴间做了阎罗王。这可是官修正史记载。“二十四史”之一。

第十三条好汉——王伯当。

书中的王伯当是武状元,文榜眼,瓦岗寨五虎大将之一,雄虎大将军。使一柄银尖画戟,箭法堪比古代养由基,他是李密的铁杆粉丝,因追随李密,在“断密崖”被万箭穿身而亡。神箭手死于箭下,也算是死得其所。

王伯当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参加瓦岗起义,是李密的亲信,后跟随李密投靠唐朝。武德二年,追随李密图谋叛乱,在熊耳山(不是“断密崖”)被唐将盛彦师伏击,李密和王伯当一起兵败被杀。

第十四条好汉——梁师泰。

太平庄庄主,力大无穷,使两柄大锤,各重一百六十斤。

完全虚构的人物,找不到历史原型。

第十五条好汉——尉迟恭,字敬德,黑煞神转世。

书中的尉迟敬德也是一个超级。身长一丈,腰大十围,面如锅底,简直是烟熏太岁,火烧金刚,使丈八蛇矛,祖传神鞭,日抢三关,夜夺八寨,和秦琼“三鞭换两锏”。初为刘武周帐下先锋,归唐后封为虢国公。

尉迟恭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鲜卑族。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名列第7位,在程咬金和秦叔宝之前,这与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

尉迟敬德在历史上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玄武门之变。他是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人物。

可以说,如果离开他,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可能就不会成功。

他极力劝说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他甚至威胁李世民:如果你不下先手,我们为了自保,就不跟你玩了,自己逃命去了!

据《旧唐书·列传第十八》:

敬德曰:“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虽存仁爱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计,祸至而不恐,将亡而自安,失人臣临难不避之节,乏先贤大义灭亲之事,非所闻也。以臣愚诚,请先诛之。王若不从,敬德言请奔逃亡命,不能交手受戮。且因败成功,明贤之高见;转祸为福,智士之先机。敬德今若逃亡,无忌亦欲同去。”

后来,又是他砍下的太子和齐王的人头,并且全副武装,带兵入宫,控制住了唐高祖李渊。

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问曰:“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

第好汉——程咬金,上界土底星君下凡。

书中的程咬金,是瓦岗寨混世魔王,瓦岗寨五虎大将之一。身长八尺,面如青泥,发似朱砂,坐下铁脚枣骝驹,使一柄六十四斤重的八卦宣花斧,重六十四斤 。归唐后封鲁国公。

程咬金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善用马槊,参加了瓦岗军, 后归降李世民,先后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封宿国公。

程咬金也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后改封卢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之前曾有过多次详细的分析,敬请您关注,并留言,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