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6新开合击

1.80传奇 2022-12-31 66

1942~43年交接之际,二次大战东线上最大的战斗风暴中心,即是南俄地区以斯大林格勒为枢纽的一连串战事,自1942年11月19日德军第六军团被围开始,顿河集团军即以装甲第四军团于12月发动解围作战;

曼施坦因指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对苏军的打击有多严重?

支离破碎的局势,曼斯坦因力挽狂澜

1942~43年交接之际,二次大战东线上最大的战斗风暴中心,即是南俄地区以斯大林格勒为枢纽的一连串战事,自1942年11月19日德军第六军团被围开始,顿河集团军即以装甲第四军团于12月发动解围作战;

接着苏联红军在北面齐尔河对着意大利第八军团防守正面发动新一波攻势,很快在轴心战线上冲开了一道宽广的突破口,致使德军不得不放弃解围斯大林格勒的任务,将兵力资源调往北面战线投入,以挽救越来越扩大的危机。

东线战区的状况,对德军十分不利。除了斯大林格勒的被围,B集团军以南之顿河集团军正面,由于过多地段系由不可靠的轴心联军防守,该等部队无法抵御红军的攻击,防线遭红军一冲即垮,整条轴心战线已经呈现支离破碎的惨状。

而德军现有的装甲师兵力不足,并无法全面阻挡红军突进洪流,仅能充当救火队驰援危机发生点,疲于奔命。然而最大的危机还在于,1942年夏秋进入高加索的A集团军,其绵长的交通线将通过罗斯托夫的瓶颈地带,假如红军的突进兵力矛头冲向位于里海岸的罗斯托夫,则东线德军一整个野战大兵团将陷入一个庞大的战略包围之内。

假如这个状况发生,那么将会是东线德军崩溃的开端。然而更让情势雪上加霜的是,迄未想放弃高加索,是以欲将A集团军撤出,恐怕就是一个奢望。

糜烂的局面摊开在德军顿河集团军总司令冯‧曼斯坦因元帅面前,他发现手中可资动用以挽救危亡的资源实在不多,兵力吃紧,而需要投入的危机地段层出不穷,很可能他所拥有的最大资产,就是他本人身为德军最卓越的战略专才的这个威名而已。

现在,曼斯坦必须要尽力稳住即将崩坏的顿河防线,以让A集团军不但自高加索撤出,还样通过罗斯托夫瓶颈。然而要让同意A集团军撤出高加索,就会是一件很难达成的事。

经过火爆的激辩,曼斯坦终于说服让他完全放手去干,同时也同意不但A集团军要撤出高加索,甚至顿河、顿内次河一带广阔的地域也必须放弃,如此才能藉由缩短战线等手段,腾出足够的机动打击兵力,以在适当时机展开反击,一举翻转逐渐糜烂的局势。

SS装甲军登场

为了挽救南俄战区的糜烂局面,将提供曼斯坦因一支战力超强的装甲军级兵力,那就是党卫军(Waffen-SS)的第一支装甲军-SS装甲军(SS Panzerkorps)。

SS装甲军,军长为前SS「国家」装甲榴弹兵第2师师长保罗‧豪塞上将。该军司令部1942年夏季成立于荷兰,下辖由东线调往法国地区休息整补的3个装甲榴弹兵师-SS「阿道夫近卫团」装甲榴弹兵第1师、SS「国家」装甲榴弹兵第2师、SS「骷髅头」装甲榴弹兵第3师。这3个党军师均于去年夏季参加了「巴巴罗萨」征俄作战,并在1941/42年冬的惨烈战役中受损严重。

当1942年春季来临时,趁着乍暖还寒的融雪泥泞季节,全数由前线上抽调出来,调往北法地区进行休息整补。此前SS「阿道夫近卫团」尚且为摩托化旅,而其他如SS「国家」第2师、SS「骷髅头」第3师则为摩托化步兵师。现在经过整补改装之后,3个单位全数升格为「装甲榴弹兵师」。

由于此前这3个单位就已经是全数摩托化的部队,现在提升为「装甲榴弹兵师」,只要编配入适量的坦克部队即可。1942年夏德军为了在东线实施本年度大攻势「蓝色案」,当时为了增强各师的攻击能力,无论是装甲师抑或装甲榴弹兵师,均在其原建制中拨补入了一个坦克营的兵力,故装甲榴弹兵师将拥有一个坦克营。

然而这3个SS师的情形却很特殊,各师增配的是一个坦克团,使得各师趋近于陆军制式的装甲师的实力。这显示了党卫军在国防军中所拥有的特殊待遇。除此之外,各SS坦克团还配有一个连的VI号虎式坦克,使其打击战力更为提升。

VI号虎式坦克为德国装甲兵监按照二次大战初期,与联军新锐坦克遭遇对战的经验教训,所开发出的新式坦克。其吸取了法国、英国坦克坚厚装甲的优点,专注于装甲防护力的提升;而为了克制坚厚装甲的敌手,则必须配置大口径高初速的坦克炮。

因此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达到100mm,装备8.8cm KwK36坦克炮,炮口初速达到810 m/s。虎式坦克周身包覆着钢材良好的厚重装甲,使得其战斗重量达到55吨!

值得注意的是,虎式坦克的设计理念,已经脱离了当初古德林为德国装甲兵所制定的坦克性能需求:火力、机动力、防护力平衡编组。现在火力与防护力成为重要因素,但相对的机动力却受到削弱。

现在,各SS坦克团获得配属一个虎式重坦克连。SS坦克第1团的虎式连为团的第4连;SS坦克第2团的虎式连为该团之第8连;至于SS坦克第3团的虎式连则为该团的第9连。按照1943年元月21日的书面统计,各虎式连之战车数为以下:

SS坦克第1团第4连:虎式10辆,III号J型15辆;

SS坦克第2团第8连:虎式12辆,III号J型12辆;

SS坦克第3团第9连:虎式9辆,III号J型12辆。

在1942/43年之际,德国装甲部队的主战车种,还是III号坦克以及IV号坦克,但从当下开始,IV号将逐渐取代III号而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

在1943年2月SS装甲军投入于南俄战场当时,该军之装甲战力如下:

SS「阿道夫近卫团」装甲榴弹兵第1师

II号:12辆

III号(长炮管):10辆

IV号(长炮管):52辆

VI号:9辆

指挥战车:9辆

SS「国家」装甲榴弹兵第2师

II号:10辆

III号(长炮管):81辆

IV号(长炮管):21辆

VI号:10辆

指挥战车:9辆

SS「阿道夫近卫团」装甲榴弹兵第1师

III号(长炮管):71辆

III号(7.5cm炮):10辆

IV号(长炮管):22辆

VI号:9辆

指挥战车:9辆

SS装甲军固守哈尔科夫

1943年2月,当时南俄战区的全般状况如下:斯大林格勒要塞内的六军团已经覆灭;装甲第四军团现正扼守于顿内次河以及顿河下游一线,以掩护从高加索撤出的装甲第一军团的行动。

等到装甲第一军团通过了罗斯托夫瓶颈地带,并安全抵达上顿内次河一线,装甲第一军团即转过身来,掩护装甲第四军团撤退。装甲第四军团必须转移至斯达林诺西北地区集结,曼斯坦因才算获有行动自由,得以发动其预想的作战阶层反击行动。

但是在这些野战作为在进行过程中,曼斯坦因则要求霍立德兵团必须坚守在米乌斯河一线,以等待反击兵力就绪。

这个时候,苏联红军又在北面库尔斯克/贝尔果罗德地段,由伏罗内日方面军发动「星星作战」,作战第一目标为攻陷库尔斯克,其后即将攻势往西南延伸,攻略哈尔科夫。假如这个目标宣告达成,则伏罗内日方面军将配合友军西南方面军,继续将攻势矛头向西、西南推进,以歼灭整个南俄地区的德国野战军。

当前位于红军伏罗内日方面军面前的德军部队,仅有一支临时拼凑的「朗兹兵团」,该部必须以其稀薄的兵力,掩护宽达130公里的正面。所幸该兵团指挥所部中有一支「劳斯军」,该军下辖有一个特殊战术大单位-德意志步兵师,拥有坚实之战力。

而另一个好消息是,由西欧长途增援而来的SS装甲军,适时进入了战场。他们于红军「星星作战」展开直前抵达了哈尔科夫地区,大大地减轻了朗兹兵团沉重的负担。

首先抵达的是SS「国家」师,该师配合友邻之德意志步兵师,在广正面上以小群之战斗群固守于战术要点上,有效迟滞红军兵团的推进,期间SS战斗群并施以灵活的战术反击。

在此同时,SS「阿道夫近卫团」师则推进至哈尔科夫东正面固守;SS「骷髅头」师则尚在铁运途中。

尽管德意志师与SS「国家」师打得很好,严重妨碍了红军突进兵力的推进,但是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红军总会找到德军防守的间隙突入。

为了避免朗兹兵团遭到侧翼迂迴的危险,德意志师与SS「国家」师不得已开始向哈尔科夫转移。

红军已经立于包围哈尔科夫的地位。现在,德军以哈尔科夫为轴心,德意志师、SS「国家」师,以及在东面的SS「阿道夫近卫团」师,开始边打边向哈尔科夫收缩防线,眼看德军即将遭到红军包围。就在这个时候,「死守哈尔科夫」的命令到达!

就眼下的态势而言,死守仅只会断送掉这3个精锐的德军师,而无任何军事效益,SS装甲军军长豪塞上将对此心知肚明。豪塞以其专业之军事判断,做出独断决心,决议不理会的乱命,在包围圈尚未合围之前,适时下达了撤出哈尔科夫的命令,该城遂于2月16日失守。豪塞的这一独断决心,让这一批德军的精锐打击兵力得以完整脱出,他日继续转战。

反击吧,曼斯坦因!

就在北面哈尔科夫鏖战之际,南面装甲第一军团也和红军有力部队在上顿内次河一线苦战,以掩护装甲第四军团转移至斯达林诺西北方。一旦装甲第四军团进到该位置,曼斯坦因即将发动其预想中的决定性反击,预期这一反击行动将切断红军突进至聂伯河面前的攻势兵团。

装甲第四军团于2月10日进抵所指定之地区,而SS装甲军在撤离卡尔可夫之后,现正转移至克拉斯诺格勒一带集结,同时间该军的第3个师-SS「骷髅头」师即将抵达。

曼斯坦将以SS装甲军、装甲第四军团装甲第48军,分别位于西北、东南,发动对向攻击,以切断向西南突进的红军兵团,一举歼灭之。

在达成了这个目标之后,SS装甲军以及装甲第48军,结合装甲第一军团的装甲第40军,将以一个联合攻势,向北席卷上顿内次河,直驱哈尔科夫。

在这个攻击部署中,SS装甲军将以SS「国家」师、SS「骷髅头」师,自克拉斯诺格勒向西南攻击前进,而SS「阿道夫近卫团」师则坚守住红军突破口的肩部。

2月20日,SS「国家」师率先跃出,两天后SS「骷髅头」师抵达即投入攻击,SS装甲战斗群立刻截断了红军部队的补给线,并持续往前深入;SS「骷髅头」师的攻击行动更将已打开的突破口扩大。

23日,轮到对向的装甲第48军发起攻击,往西北向推进,红军的情势开始恶化。隔日,SS「国家」师、SS「骷髅头」师与装甲兵第6师共同围歼苏军坦克第25军,从此该军被一笔勾销。

至24日黄昏前,德军的攻势已经发展成一个整体的正面向北推进,SS「国家」师与SS「骷髅头」师并列,组成数个装甲战斗群,进展极度顺利。红军被击溃的部队不成建制,零散的向北逃逸,一条完整的战线已然崩坏!

现在,曼斯坦因的目标转向了哈尔科夫,这是严令必须要拿下的重镇。

3月6日,曼斯坦因发动其第二阶段攻势,目标指向哈尔科夫,仍是以SS装甲军与装甲第48军并列攻击。现在SS「阿道夫近卫团」师将加入这波攻势,攻势正面左翼为SS「骷髅头」师,SS「阿道夫近卫团」师在中央,SS「国家」师则在右翼,3个师将以一个整齐的正面向哈尔科夫推进。

3月8日,SS装甲军的3个师已经迫近哈尔科夫,并展开包围之势。为了要取得最大的战果,装甲第四军团司令霍特上将要求党军SS各师放弃正面攻击,改以侧背迂迴,遂行包围行动。

然而由于SS装甲军官兵们急切想尽速攻陷哈尔科夫,作为给的献礼,其行动的路线越来越趋向于对城区的直接攻击,其虽然仍以一部执行军团部命令的迂迴行动,但主力已经突入市区,与红军守军展开了巷战。

SS「国家」师和SS「阿道夫近卫团」师分别自西南、西面、北面、东北突入市区,逐区扫荡守军;SS「骷髅头」师则在北面掩护攻城的两师侧背。

苏军大势已去,残部不是就歼,就是纷乱地向北窜逃。SS装甲军各师随即联合装甲第48军各装甲师,继续向北追击,其最远的先头推进至贝尔果罗德,德军各部一面推进一面扫荡,势如破竹。

战事一直打到3月23日,受到初春融雪的泥泞影响,德军不得已而暂停了追击行动。至此,曼斯坦因反败为胜、扭转乾坤的第三次哈尔科夫会战结束!

战争结果

根据德国公布的数据,从1943年2月底到3月,他们一共打死了40130名苏军,俘虏了12430人。击毁的苏军技术兵器,包括567辆坦克,1072门火炮。

根据俄罗斯于1993年发表的资料,苏军到3月25日哈尔科夫战役最终结束,苏军各参战部队一共死亡、失踪和被俘了100694人,受伤和患病139366人,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345辆,各种口径的火炮、迫击炮5291门,飞机417架。

但从一些零星的资料上来看,德国的损失也很严重。在技术兵器方面,党卫队装甲军在战斗结束时,该军可以使的坦克不到总数的40%,其中仅仅“德意志”师就损失了77辆坦克和强击火炮。

1 76新开合击曼施坦因指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对苏军的打击有多严重

你认为谁才是第一将?

纵观上下五千年,功勋卓著,能被统帅部授予排名第一位的大将,被最高统帅极度认可,誉称能打神仙仗的将军——唯有粟裕大将。评价粟裕时说:“粟裕打仗的点子就是多”。在整个前线和解放战争时期,所有将帅被赞誉最多的,除了元帅,再就是粟裕了。下面我就重点说说,粟裕具有哪些杰出的军事点子,以及是如何欣赏第一将——粟裕将军的。

粟裕是无比忠诚的英勇战士,在波澜壮阔的战场上,他上演了一幕幕的伟大活剧,成为了杰出的军事家,是亲自誉称的“常胜将军”。那么,这位百战百胜的将军常胜的“诀窍”是什么呢?先从一件事说起:1946年10月,粟裕打电报给,要求把华中和山东两大野战军汇合起来,集中作战。在延安杨家岭的,手拿这份电报笑眯眯地对、说:“你们看,粟裕这个同志,点子就是多嘛,他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说:“我看这个意见很有道理。”说:“粟裕同志打仗,向来是肯动脑筋的,并且总是能照顾全局。”

大手开明一挥:“我看可以同意他的意见,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会合后,在同志的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商定,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

自此,粟裕领导的华中野战军与领导的山东野战军合并一处,粟裕担负起华东战场战役指挥的重任。“粟裕这个同志,点子就是多嘛”,一语道出了粟裕作为党和解放军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每战必胜、所向无敌的诀窍所在。

首先,粟裕的点子是他对革命战争内在规律性认识的集中体现

和其他将帅不同,粟裕并没有进过专门的军事学院,井冈山时期向、学打仗的经历,是他全部战争思想和指挥艺术形成的来源和基础。

在中央苏区,粟裕经历了一至五次反“围剿”的数次战斗。跟随作战,他逐渐学会和掌握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1934年7月,粟裕参加北上先遣队,征战于闽、浙、赣、皖四省边区。后又在浙南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他把自己长期从事游击战争的经验加以总结,提出了游击战争的6条原则:(1)以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2)不在消灭敌人,而在消磨敌人;(3)支配敌人,掌握主动;(4)积极进攻,绝少防御;(5)飘忽不定,出没无常;(6)越是敌人后方,越是容易成功。

在作战、行军、宿营等方面,粟裕也都摸索到了一套要领。在作战行动上,他总结的要领是:(1)反敌人之道而行,并竭尽欺诈之能事;(2)敌进我退,敌集我散,敌大我避,敌小我欺,避实就虚,声东击西;(3)不要企图大胜,只要常有小胜;(4)站在敌人翼侧、后方和圈子外围,不为敌人所合击;(5)一切作战行动必须迅速、勇猛、坚决,迟疑犹豫就等于等死;(6)注意使用突然的白刃袭击,只要枪弹一响,刺刀就要杀到敌人的肚皮上去。粟裕还总结了隐蔽行动和企图的许多。

以上是粟裕以在井冈山时期提出的“十六字诀”为指导,结合当地革命斗争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游击战的作战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以进为进”的反“围剿”方针,取得了浙南反“围剿”作战的一次又一次胜利。

在身边战斗的宝贵经历,使粟裕逐渐认识和理解了军事思想。对此,粟裕深有体会地说:

“我跟随、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的体会,是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的内在规律去寻找。我学到的这条道理,使我终身受益。”

其次,粟裕的点子又是他卓越的军事思想和高超的指挥才能的突出显示

粟裕作为常胜将军,他能以战略全局的眼光关照战役计划的制定与战役指挥的实施,在战役指挥上他密切注视和精确把握战役在战区转折中的作用,有计划地引导战役发展方向。他注重战役之间的转换与衔接,能动地掌握一连串的战役布势与节奏,用一波接一波的战役胜利达到战略目的。

他能在复杂困难的情况下稳定和扭转战局 他善于捕捉战机苗头,创造条件予以诱导,使战机成熟;他用兵不拘常法,每战必有创新;他善于根据各部队的特点布置战役任务,并根据战役进程及时转动,使一支部队顶几支用,从而一再实现战役上的以少胜多。黄桥决战,粟裕组织精密,以黄桥为轴心,采取诱、顶和两翼包围迂回战术,以九个团七千余人,打垮了韩德勤顽军二十六个团三万余人的进攻,并全歼了韩顽主力第89军和独立第6旅共11000余人。创造了不少在战略上,而且在战役、战斗上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苏中战役,粟裕灵活用兵,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以突然勇猛的动作首战宣泰,再胜如南,三战海安,突袭李堡、南插敌后,攻黄(桥)救邵(伯)一个半月间连打7仗,每战总以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七战七捷,歼敌五万余人,给予进攻的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掩护华中解放区完成了对付敌人大规模进攻的全面准备,同时也初步探索了解放战争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为中央和在解放战争初期战略方针的形成,对传法在解放战争中的运用和作战指导、战役组织指挥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实战依据。

他敢于先打强敌,甚至对重兵集团中的强中之强予以割歼;他长于控制战役转折,推动胜利提前到来。宿北战役,粟裕当机立断,抓住一路突出之敌,集中24个团的优势兵力,激战四昼夜,全歼国民党整编69师21000人,这是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会合后的第一个大胜仗,改善了华东野战军所处的被动局面。孟良崮战役,粟裕及时捕捉战机,根据战场情况的演变,及时改变计划,提出改变以往选歼弱敌或歼翼侧,孤立之敌的传统打法,采用“虎口拔牙”的战法,实施反突破把的御林军、五大主力之首,号称“王牌”的整编七十四师,从敌重兵集团中央割裂出来予以歼灭的作战方案,最终在孟良崮山区全歼这支“王牌”军32000人,使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受到毁灭性打击,极大地震撼了南京蒋家王朝。

再次,粟裕的点子体现了他敏锐的战略洞察力和对革命事业高度责任感的两者统一

粟裕作为党和解放军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的革命胆略、战略思想、洞察力和指挥艺术,在战争中得到了最好的施展和发挥,特别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华东和中原战场上,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能站在大局上思考并提出问题建议。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央确定重大作战方针和战役过程中,粟裕曾多次提出重大建议,均被中央采纳。除本文开始提及的例外,再试举几例:1948年1月27日,中央提出分兵出击江南数省执行机动作战,对中央这 一战略性决策,粟裕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思考,他认为,从全局看,为了改变中原战局,进而协同全国其他战场彻底打败,中原和华东解放军势必要打几个大歼灭战,尽可能多地把敌人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他认为,从当时情况看,分兵渡江南下打大歼灭战是做不到的。分兵的结果必将造成主力兵团分散,内线吃紧不利于内线打大歼灭战。况且中原地区打大歼灭战条件正在成熟,所以粟裕最终向中央建议把主力纵队留在中原。中央同意并支持他的方案,改变了分兵渡江南下的战略布局。接着在粟裕的指挥下发动了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改变了中原和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

在淮海战役前和淮海战役过程中,粟裕多次向中央建议。第一次是济南战役尚未结束,他即向中央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很快被中央所采纳。第二次他向中央提出:鉴于即将举行的淮海战役规模很大,建议请陈(毅)军长、邓(小平)政委统一指挥。中央即复电同意粟裕建议。第三次他向中央提出了在歼灭黄伯韬兵团后立即向徐州、蚌埠线进击,将国民党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的建议。中央次日复电指出:“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第四次是战役中期,他准确地预见到徐州国民党守军逃跑的可能和方向,建议置华东野战军主力于敌南逃的途中。他的建议再次被中央采纳。上述建议我们在刚刚看完的电视剧《大决战》中有所体现。

淮海战役后,中央和原定渡江战役发起的时间是4月中旬,后考虑国共和谈有可能签约,电告粟裕渡江时间要推迟半个月到一个月,并征求粟裕的意见。粟裕回电认为:如延长一月,则江水上涨;又临雨季,我方将有三分之二的船难以在江水上涨后的长江中行驶……因此粟裕建议渡江仍以原时间为好,可以先渡江后,再等待和谈结果。和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决定把渡江时间只推迟一星期,然后发起渡江战役。

总之,粟裕以他敏锐的战略洞察力、无畏的胆识、杰出的军事才干和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赢得了全民的爱戴和尊重,也自然赢得了一代伟人对他这员战将的赞誉和器重。上下五千年,没有哪位将军能像粟裕这样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影响整个战局,他无愧是的第一将军。

关羽带伤大战徐晃八十合?

这个问题提得不错。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击败于禁,斩杀庞德,魏国大将徐晃主动请战,前来救援樊城,关徐二人不得不交手。当年关羽在曹操帐下时,两个人的关系非常要好,但是战场上就根本没有兄弟之情。关羽带伤大战徐晃八十合,胜负如何判定?就二人单挑来说,按演义小说所述当时因关羽手臂受伤,关平恐父有失鸣金收兵。略处下风,并不见得胜负已分。如果不是关羽受伤,恐怕徐晃必败。

《三国演义》关羽在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后人称他为“武圣”。在小说中除了吕布,单挑真的没有败过。这一点也只有赵云可以相比。从三国单挑斩敌比率看,关羽最厉害,吕布都比不上,温酒斩华雄,一刀斩颜良,后又一刀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斩庞德,擒于禁。可是说威震华夏。当然,古代冷冰器时代交战有些偶然性,但是也足以说明关羽武功实力超强。

关羽和徐晃的关系比较特殊,两个人既是同乡,又曾经是最好的兄弟。当年同在曹操的帐下听命时,众位武将当中,跟关羽关系最好的有两个人,就是张辽和徐晃。那么关羽重来千里寻兄,然后重新辅佐刘备,并帮其建功立业。二人各为其主后多年不见,此番在战场相见,关羽和徐晃双方都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言未毕,忽报徐晃兵至。公令备马。平谏曰:“父体未痊,不可与敌。”公曰:“徐晃与吾有旧,深知其能;若彼不退,吾先斩之,以警魏将。”遂披挂提刀上马,奋然而出。魏军见之,无不惊惧。意思是,徐晃带兵来了之后,关羽说,我以前和徐晃私交不错,很了解他,如果他不退军,我就先斩了他,以警示魏国将领。于是关羽提刀上马杀出来,魏军看到关羽都非常害怕。

随后原文写道:公勒马问曰:“徐公明安在?”魏营门旗开处,徐晃出马,欠身而言曰:“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公曰:“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儿耶?”

关羽信心满满,在阵前要徐晃答话。徐晃出来先是以礼相待,先同关羽叙了叙旧情,言称我们分别已经数年,想不到你现在须发都已经白了,想起年轻的时候,我得到你的教诲,很感谢你,现在你的威风威震华夏,让我们这些老朋友都非常羡慕。而今天见到你非常地荣幸。关羽说,我和你的交情深厚,不是其他人可以相比的。你现在怎么这么逼我的儿子关平呢?

小说继续描述: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公大怒,亦挥刀迎之。战八十余合,公虽武艺绝伦,终是右臂少力。关平恐公有失,火急鸣金,公拨马回寨。

徐晃一听此言,却突然变脸,大声宣布,谁取了关羽的首级,重赏千金!关羽大吃一惊,问道,你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徐晃说,今天这是国家的事,我不能以私情而忘公事!说完,就挥着大斧就向关羽杀将来来拼命。随后,关羽和徐晃大战八十回合,因为关羽的胳膊受了箭伤,关羽越发感到有些吃力,在观战的关平更害怕关羽有闪失,于是赶紧鸣金收兵。

我们来分析,从八十合的战况来看,关羽武艺应该始终是在徐晃之上,但是因为受伤,胳膊吃力,能打到八十回合已经非常不易了。因此徐晃才得以战平,否则徐晃一定已经败给关羽了。如果八十合之后继续交战下去,关羽必定会败给徐晃,毕竟徐晃有优势,关羽有伤是绝对影响武力的发挥的。当时两大高手真劈实砍,说不定哪一个回合稍有闪失就被斩落马下。关平也是武功不错之人,当然能看出情况对父亲很不利,于是聪明的他鸣金收兵,不然再战下去,关羽必然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关羽和徐晃自然都是汉末三国时代的名将,因为论私交两个人确实不错,以前在曹操手下时,作为两大武将来说,必定在闲暇之余谈武论道,相互切磋武功,而当时关羽正是武力巅峰时期,必然在武艺上曾指教过徐晃不少,徐晃言称“多蒙教诲,感谢不忘”之言必跟此有关。因此关羽的武艺,肯定在徐晃之上。当然多年不见徐晃的武功越来越强,战关羽也是信心十足。特别是关羽在受伤之时,怎能是他的对手!如果双方都是正常无伤病的情况下生死对决,必须是关羽胜出。

【欢迎关注头条号"萩龙观世界",支持足球!】

高句丽是如何崛起的?

高句丽,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

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国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一些学者认为高句丽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成立。“高句丽”作为一个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词就出现在《汉书》中。

公元前37年,北扶余之高句丽人朱蒙始建国。

大多数的史籍认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纪中期。据推测,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濊貊人”这一词语最初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而仅仅是中原古代史家对出现在东北这一特定地区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扶余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友好,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相关记录在《三国志》、《汉书》中时有出现。

前三国时代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控制。 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

公元311年,高句丽趁中原混乱的机会,于“秋八月袭取辽东西安平”,截断了朝鲜半岛通往辽东的水陆通道,然后于313年“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又于314年“秋九月南侵带方郡”,取得了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及至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谈德(公元392至412年在位)执政之时,向外扩张的势头越来越猛,除了南征百济、北讨契丹、夫馀外,约在广开土王十三年(公元404年)全部占领了玄菟、乐浪,使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高句丽国的领域空前扩大了。

高句丽的扩张并不是一番风顺的。342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击。371年,百济近肖古王率军进攻高句丽的平壤城,高句丽故国原王出兵交战,被流矢射中,当月二十三日去世。

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新的法律。372年立从中原引入的为国教,并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 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进行了改革。

公元404年,其十九世朝广开土镜,平安好太王卒掠有辽东之地。

5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后来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

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5世纪末,长寿王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并保持了对新罗的控制。

高句丽在6世纪达到鼎盛后,开始逐渐地衰落。高句丽安藏王被刺杀后,其兄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最后年仅8岁的阳原王登基。不过对权力的争夺并没有结束。反对派的幕僚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对自己的领地进行实际上的控制。内忧外患,6世纪50年代,高句丽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袭击。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继续。551年,百济和新罗为摆脱被高句丽奴役的地位而开始联合攻打高句丽。

公元551年,百济和新罗联手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丢失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肥沃的汉江流域。百济新罗联盟的主战者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几乎精疲力尽。553年,新罗以帮百济的名义出兵。但却对百济发动了攻势,最后将整个汉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怒于新罗的背叛,百济圣王第二年攻新罗西部以报复,但被新罗擒住,后被处死。

597年,平阳王居然联合靺鞨先发制人攻辽西军事驻地,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开皇(公元598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即今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缺乏食物,又遭遇疫病。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今山东掖县)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九月二十一日,水陆两路退还。隋军十分之八到十分之九的人死亡了。隋军撤退。婴阳王高元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罢兵,待之如初。

高句丽王高元不遵籓礼,隋炀帝决定征讨高句丽。隋炀帝下诏集结天下的,无论南北远近,都要汇合于涿郡。除了以外,另外长期来往在路上的有数十万人,挤满了道路,昼夜不停,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在一征高句丽之前,隋炀帝为了征高句丽,过度残暴的征敛百姓,导致百姓困穷,百姓的物资与民力都衰竭了,当顺民就会遭遇承受不了的冻馁,很快就会面临死亡,剽掠反而能活的久一点,于是百姓开始聚集起来反抗。王薄、豆子颃、窦建德等等百姓农民起义,从此开始,百姓农民起义蜂起,不可胜数,攻陷城邑。隋炀帝命令都尉、鹰扬与郡县相知追捕,抓获就斩杀,但是仍然有更多的百姓农民起义出现,仍然禁止不了百姓农民起义。

大业八年正月,应征的隋朝士兵全部集中于涿郡,有军人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此外为其运输物资的民夫是军人数量的两倍。大业八年的三月底,隋朝大军抵达了辽河。因为隋军造的桥距离岸边还差数米,所以隋军赴水与对岸的高句丽军交战,结果隋军死亡甚众,隋朝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与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皆战死。之后隋军加长了桥梁,终于渡过辽河,在东岸击败高句丽军。最开始隋炀帝在辽水会师的时候,隋炀帝为了防止将领轻兵掩袭孤军独斗去争取功劳名声以邀勋赏,所以命令他们分为三道,但凡有攻击军事行动,必须要三道之间相互通报,不许轻军独进,而且军事进止都要先奏闻隋炀帝,等回复命令。隋炀帝命令诸将,如果高句丽要投降,就应该安抚接纳,不要再纵兵进攻。辽东城将要被攻陷的时候,城中的高句丽就声称请降,隋朝诸将奉隋炀帝的旨而不敢继续进攻,而是先上奏隋炀帝,等回复命令到达,城里的高句丽军已经准备好了防御,再次开始抵抗。这样的情况重复了好多次,隋炀帝仍然不醒悟。隋军仍然没有攻下辽东城。即使之后炀帝亲自到前线指挥,但士气已经衰落的隋军在辽东守军的顽抗下又僵持了一个月也没能拿下这个城池。高句丽的其他城市也坚守,隋军没有攻下。

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进入浿水(大同江),然后率领精兵四万登陆攻打平壤,结果高句丽打的来护儿大败,隋军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宇文述等人率领隋军30万5千人,被高句丽打的惨败,隋朝左屯卫将军辛世雄战死。宇文述等九支渡过辽河时,有30万5千军人,等到返回辽东城时,只有2700人,物资储备兵器军械巨以万计,也丢失殆尽。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之战遂以惨败而告终。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正月,炀帝下诏征集天下兵集于涿郡,还开始召募百姓为骁果。杨玄感因为杨广的猜忌而决定。在隋炀帝第二次亲征高句丽时,杨玄感。隋炀帝密召诸将,密令撤军。隋军留下的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隋军众心汹惧,混乱的失去了部署划分,诸道分散。高句丽出动数千士兵追击,因为隋军太多,所以不敢太靠近。隋朝后军仍然有数万人,高句丽跟随抄击,最后的羸弱数千人被高句丽杀掠。杨玄感的叛乱被迅速平定。

隋炀帝第三次亲征高句丽:大业十年(公元614年),隋炀帝下诏再次征发天下兵,攻打高句丽。三月,隋炀帝到达涿郡,隋军士卒在路上逃亡相继。隋炀帝到临渝宫,祃祭黄帝,斩杀叛军者以衅鼓,仍然无法阻止人们逃亡。秋,七月,隋炀帝车驾到达怀远镇。这是隋朝国内已经大乱,所征之兵多数未能按期到达,高句丽也困弊,隋朝来护儿趁机要向平壤进军,高句丽王高元害怕,于是遣使请降,囚禁并送回斛斯政。隋炀帝非常高兴,遣使召来护儿率军返回。高句丽的请降,并非真正归附,只不过是诈退隋军的一种缓兵之计。而“自负才学”的杨广,对此却未能识破,竟下令班师还朝。来护儿认为此时正是攻破高句丽的好机会,想继续进攻,不肯奉诏,但是诸将听从隋炀帝的命令,都请返回,来护儿才奉诏退军返回。

隋炀帝对高句丽发动战争,连年征战使数百万人丧生,过度残暴的征敛与统治引起国内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时,就开始爆发隋末农民起义。至隋炀帝第三次征高句丽,各地大量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十月,丁卯,隋炀帝到达东都,己丑,到达西京。征高句丽王高元入朝,高元却没有来。隋炀帝下令将帅严装,准备再次征讨高句丽,最后没有成行。

在隋炀帝第三次征讨时,高句丽王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俘获大批隋人不放还,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隋炀帝征高句丽,结果高句丽还在,隋朝却大乱灭亡,北周留下的丰厚遗产被败坏殆尽,隋炀帝造成的大乱严重削弱了华夏,导致人口锐减到200余万户,还留下严重内战,连吐谷浑都返回故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却防御不了,而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极盛程度,突厥可汗将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区纳入势力范围,突厥可汗还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取得中原。华夏面临被突厥灭亡的危险。隋炀帝征高句丽,结果华夏被大乱严重削弱,对华夏的破坏远大于对高句丽的破坏,对后世征高句丽反而有不利影响。

唐初贞观年间,唐朝攻灭厥汗国、吐谷浑汗国、西域诸国,打败薛延陀汗国,四夷威服。贞观十七年(六百四十三年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次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斩俘两万余人。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驻: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太宗击败,余众归降,高丽举国震恐。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下令班师。唐太宗是从容班师。班师时唐太宗还耀兵于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迹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辞,唐太宗赞赏安市城主的坚守与忠诚,赐给安市城主缣百匹。之后的返回路上,唐太宗听说太子来了,为了尽快见到太子,唐太宗还骑马奔驰,这种情况下骑马奔驰,由此可见,在征高句丽以及班师过程中,唐太宗显然没有受伤。唐太宗因为没有攻灭高句丽而认为没有成功,而后悔,但是唐军的战果远大于损失。此次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消灭大量高句丽,斩获高句丽首级达到四万余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唐军士兵死了接近两千人,马匹死了八千匹。(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唐军取得多次大胜,单是其中消灭高句丽的高延寿高惠真15万的那次,唐军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以及大量其他装备。)

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共有以下几次: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太宗命牛进达、李勣、李海岸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李勣率军渡过辽水,途经南苏等数座城,高句丽兵多背靠城墙拼战,李勣将他们打败,并焚烧其外城后回师。牛进达、李海岸率军进入高句丽境内,经历一百多次战斗,战无不胜,又攻克石城。进军到积利城下,高丽兵一万多人出城迎战,李海岸将其击败,斩首二千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十二月,高句丽王让他的儿子莫离支任武入朝谢罪。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古神感率唐军渡海攻打高句丽,遇到高句丽军步骑5000,唐军在易山击破了他们。当晚,1万多高句丽军袭击古神感的船,再次被古神感击败。薛万彻率唐军渡过鸭渌,到达泊灼城,高句丽人害怕,放弃邑居而逃跑,大酋所夫孙抵抗,薛万彻击斩所夫孙,又击破3万高句丽援军。百济与新罗也参与进了唐与高句丽的战争,百济攻破的新罗13座城。永徽五年(654年),安固率领高句丽军与靺鞨兵攻打契丹,唐朝松漠都督李窟哥在新城把他们打的大败。655年,高句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军击高句丽。夏,五月,程名振等人渡过辽水,高句丽见程名振等人的少,就开门渡过贵端水来迎战,程名振等人奋力攻击,大破高句丽军,杀获千馀人,焚烧了敌人的外城以及村落而返回;六月,营州都督兼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将兵攻高丽之赤烽镇,拔之,斩首四百馀级,捕虏百馀人。高丽遣其大将豆方娄帅众三万拒之,名振用契丹兵迎击,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二千五百级;显庆四年(659年)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击破高句丽将领温沙门。显庆五年(660年)公元660年,百济恃高句丽的援助,多次侵略新罗,新罗王春秋上表求救于唐朝。唐朝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伐百济。以新罗王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之众。苏定方率唐军从成山渡海,百济据熊津江口以抵抗唐军。苏定方率唐军击破百济军,百济死数千人,其余都溃逃了。苏定方指挥唐军水陆齐进,直接向百济的都城进军。百济动用全国兵力来交战。唐军大破百济军,攻灭百济,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次子以及各城都投降于唐军。百济本来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唐朝在百济设置熊津等五都督府。唐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对高句丽发动大规模进攻,发 35军,水陆分道并进。苏定方在坝江击败高句丽军,屡战屡胜,进围平壤;契苾何力于鸭绿水大败盖苏文之子男生,斩3万人。时百济旧将叛乱,而苏定方围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于662年二月命唐军自高句丽班师。

公元666年,在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造成高句丽内乱。唐高宗见状派契毖何力、庞同善等击高句丽,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李绩攻取高丽军事重镇新城(注: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贵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李绩等攻占扶余城,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再战薛贺水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注: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