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传奇10年前的变态银蛇

新开传奇私服 2023-02-06 62

这......武器极不极品我不知道,把一个白板银蛇连升7手确实想法够爆炸。这么多黑铁和首饰你拿去换把逍遥扇不好么,还能避免你那幸运1是不是喝油后作的假。

热血传奇10年前的变态银蛇?

来了来了,哥们侃攻略时间又来了!老规矩先打分!

沙雕指数——满天星

银蛇基本属性:等级26,重量26,持久24/24,攻击7-14,道术1-3,准确1。

当时道士武器排名第四,次于无极棍、龙纹和逍遥扇。(1.8后传奇已死,不作讨论了)

看了下题主说的极品银蛇,看完我确实炸了:道术1-3升了7手变道术1-10

这......武器极不极品我不知道,把一个白板银蛇连升7手确实想法够爆炸。这么多黑铁和首饰你拿去换把逍遥扇不好么,还能避免你那幸运1是不是喝油后作的假。

逍遥扇:需要等级35,重量45,持久30/30,攻击5-13,道术4-10,幸运1。

PS:免费换极品银蛇在国服里当年包括现在也没有,至于那种金矿都是免费的那种服真的不玩也罢,当年挖出高品金矿能兴奋一天。至于做任务得极品武器一事,明确说2002年有,但是是在韩服里秘密商店任务,盛大当年已统统。

Game侃攻略时间:今天聊一聊,武器升级那些事

或许有的朋友会对我上面说的武器升7手材料够换一把逍遥扇有不同看法,那咱们就借此聊聊武器升级那些事。(传奇源代码大同小异,一些私服这些规则也是成立的)

1、黑铁纯度和武器耐久的关系(纯度与成功率没一毛钱关系)

重点:系统只取背包里纯度最高的6块黑铁纯度和来判断!举个栗子:放6个纯度4的和放30个纯度4的矿一样都是降3个持久。

所以看上图的银蛇持久只掉了2,基本判断每手纯度在90上下波动,也就是都用的6*纯度15的矿,emmm.......还是比较富的。

2、消耗的首饰:首饰的属性点数和是决定成功率的唯一因素。

具体规则如下:

升级时系统消耗背包里两个首饰,放多没有意义;

两个首饰的攻、魔、道各自相加后,值最高那个成为武器升级的属性;

属性相同则各会有33%的机会,如没有属性(没放或放了坚固等首饰)系统会默认1点道数;

重点:首饰的攻魔道的累加值是上下限的和,也就是1-3的死神和2-2的蓝翡翠项链是一样的。

3、最关键的成功率规则:成功率=(两个首饰里高累加值+低累加值的1/3)*9%

系统所取的两个首饰里属性低的那个除以3(余数放弃),然后再乘以9%(0.09)就是成功率。

举个栗子:战士砸武器

重点:最高可以得到90%的成功率,绝对不会出现100%成功。

关于开刀的血泪教训

开刀的对象和武器成功率没关系!没有关系!没有关系!

许多人都说砍大刀和弓箭的成功率极高——真·扯淡

我曾经做过试验,拿降魔去砍大刀和弓箭,成功和失败都有,而且还是失败的多!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第6手裁决,升完后装备拿大刀开刀。一刀下去系统提示成功了!结果大刀反手就是一刀,给我挂了,裁决还爆了!!-_-!!

MD原来当时开的是行会模式。所以奉劝大家,用那个铁匠铺老板开刀吧,我相信大家早就看他不顺眼了吧!(攻击模式最好调安全模式)

关注Game侃,看传奇好文章。

今天我这个飞扬神途传奇老玩家就分享到这儿了。一款原汁原味的复古版本佳作,在这里可以体验到当年的感觉。以上传奇里经典的设定和小极品玩法都完美呈现,本文相关的评测也是在飞扬游戏内实现。

私信或回复“ 传奇” 即可获得游戏资源和头条专属礼包

传世私发服热血传奇10年前的变态银蛇

为什么枯荣大师可以命令段正明出家?

天龙原著中不是枯荣大师命令段正明出家,而是段正明的叔父本因大师让段正明改装易服,换种装束,以便六人各练一路六脉神剑,这只是一种面对危急情况的权宜之计。枯荣大师是出手替段正明剃度。提问还是有问题的。

枯荣大师

鸠摩智上门挑衅,天龙寺上下如临大敌,段正明作为段家中人,出力是理所当然

鸠摩智作为吐蕃大轮寺的主持,又是吐蕃的国师,地位崇高,武功也是十分的高明。因为慕容博的原因,鸠摩智打上了天龙寺六脉神剑的主意。但鸠摩智也知道天龙寺作为大理的护国武寺,寺内谁知道会不会有隐藏的高人存在?而六脉神剑自大理创始人段思平后再没出现在江湖的消息,想来练成的不多,所以鸠摩智耍了个小心眼,直接下帖指明了挑战天龙寺的六脉神剑。

天龙寺在江湖也是素有声望,在对方指明挑战项目的情况下,如果以别的武功应战,也有损于天龙寺的威望。但六脉神剑需要的内力极其深厚,作为天龙寺的主持,枯荣大师也没有练成。为了不损天龙寺的面子,无奈之下只能使出权宜之计,采用六人各练一路剑法,六人组成剑阵的来进行挑战。

枯荣大师

但天龙寺内力高深,一阳指也练到了极高境界的人除枯荣大师、本因、本相等五人外,再无其他合适人选,尚差一人才能凑够人数。段正明作为段家子弟,是除天龙寺高僧外内力最为深厚,一阳指造诣最深的。作为段家子弟,天龙寺又是大理的护国寺庙,段正明自然有义务,也有责任也应对此次危机。

本因道:“正明,你是大理国一国之主,改装易服,虽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但若给对方瞧出了破绽,颇损大理国威名。

利害相参,盼你自决。”保定帝双手合十,说道:“护寺,义无反顾。”本因道:“很好。只是这六脉神剑经不传俗家子弟,你须得剃度了,我才传你。待退了强敌,你再还俗。”保定帝站起身来,双膝跪地,道:“请大师慈悲。”

枯荣大师道:“你过来,我给你剃度。”

金庸《天龙八部》第10章 剑气碧烟横

段正明只是暂时出家,毕竟此时虽然段正淳已经被册封为皇太弟,但并不是传位的最好时机。

段正明

大理皇帝最后出家为僧是传统,段正明也不例外

大理作为西南边陲小国,一直十分受重视,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地位。天龙寺就是大理的护国武寺,历代的大理皇帝当一段时间皇帝后,一般都会选择退位为僧,进入天龙寺出家。段正明作为大理的皇帝,自然也有这个觉悟。

大理在权臣杨义贞权势正如日中天时,曾经发生过一起宫廷内乱,杨义贞带人杀进了皇宫,杀死了上德帝段廉义,太子段延庆也被重伤下落不明。后来杨主贞被杀,皇位落到了上德帝侄子段寿辉手中。但段寿辉对皇位并不热衷,只当了一年皇帝后就退位为僧,将皇位传给了弟弟段正明。

段正明和段誉

段正明并无子嗣,对皇位也不是非常在意。他立了自己的弟弟段正淳为皇太弟。只是段正淳心思未定,暂时没有将皇位让出来。

可以说段正明早已经做好了退位后进入天龙寺修行的打算。天龙寺危机时也只是一个引子。在被枯荣大师剃度,并则法号为本尘。枯荣大师是段正明的伯父,辈份是段家现存于世人中最高的,也是年龄最大的,对枯荣大师的话,段正明自然不会心存疑义。由枯荣大师剃度后,段正明就成为其,成为本因大师的师弟。

只是因为段正淳常年江湖奔波,心思并未沉淀下来,段正明在天龙寺危机解除后,仍然着俗装履行皇帝的义务。毕竟段正明是一位有责任心的,也十分重视百姓疾苦的好皇帝。

在天龙结局时,段正淳死于慕容复之手,皇位就落到了段誉手中。尽管段誉将自己不是段正淳亲生儿子,而是段延庆儿子的事实告诉了段正明,但段正明并不介意,毕竟段誉不管怎么说也是段家血脉,皇位辗转了一大圈,最后还是回到了段廉义一脉手中,只能说是天意使然。

段正明将皇位传于段誉

所以说天龙中不是枯荣大师命令段正明出家,而是段正明的叔父本因大师为了应对鸠摩智的挑战,让段正明参与练习六脉神剑,组成剑阵。而六脉神剑只传段家出家的,让段正明出家只是权宜之计。段正明正好也有出家的心思,自然没有异议。本因大师和枯荣大师都是段正明的长辈,他们的话段正明还是要听的。最后段正明也真的将皇位传给了段誉,自己到天龙寺修行去了。

怎么看道德经第十九章?

断绝智欲,捐弃争辩,黎民百姓将大大受益;杜绝机巧,捐弃暴利,盗贼劫匪将销声匿迹;杜绝伪诈,捐弃谋虑,天下百姓将复归稚子。这三句话,用以成就事功尚显不足,要么发布政令,要么聚众宣告:外表回归淳厚素净、质朴无华,内心抱守无知无欲、自然本真;减少府库室家的私藏宝货,放弃物欲名利的贪婪追逐。

天人合一 回归自然

【原文】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①;

绝巧弃利,盗贼亡有②。

绝伪弃虑,民复季子③;

三言,以为事不足,或命之,或呼属④。

见素保朴,少私寡欲⑤。

小桥流水 苍松迎客

【注释】

①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为政者)断绝智欲,捐弃争辩,黎民百姓将大大受益。

【版本】本句,楚简本作“絶知棄辯,民利百倍”,汉帛本作“絶聖棄智,民利百倍”,河上公本、魏王弼本均作“絶聖棄智,民利百倍”,唐傅奕本均作“絶聖棄知,民利百倍”。“聖”,是先秦时期诸家流派思想家们的共同理想和至高追求,因此“绝圣”一说,荒谬至极,当属伪作,明者不取。“知”是“智”的本字,同义。因此,本文从楚简本。

【释义】“绝”,断绝。“知”,“智”的本字,智欲,智诱之欲。“弃”,捐弃,摒弃。“辩”,巧言争辩。“民”,黎民百姓。“利”,利益。“百”,十十,众多。“倍”,倍增,加倍。

② 絶巧棄利,盗贼亡有:(社会中)杜绝机巧,捐弃暴利,盗贼无利可图,也就销声匿迹了。

【版本】本句,楚简本作“絶巧棄利,盜賊亡有”,汉帛本作“絶巧棄利,盜賊无有”,汉河上公本、魏王弼本、唐傅奕本均作“絶巧棄利,盜賊無有”。“亡”通“无”通“無”,因此本句各本义同。

【释义】“绝”,断绝。“巧”,机巧。“弃”,捐弃。“利”,暴利。“盗”,盗窃。“贼”,劫财。“亡”,通“无”,没有。“有”,存在,出现。

③ 绝伪弃虑,民复季子:(国家间)杜绝伪诈,捐弃谋虑,天下百姓将復歸稚子。

【版本】本句,楚简本作“绝伪弃虑,民复季子”,汉帛书本作“绝仁弃义,而民复孝慈”,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均作“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仁”和“义”,是“无为而治”的自然内蕴,也是“以德治国”的核心价值,尽管老子认为“大仁不仁”,但还不至于要“绝”仁“弃”义,因此“绝仁弃义”当属伪作。而“绝伪弃虑”,则是无为而治的基本要求了。因此,楚简本最古,且合乎逻辑,故从楚简本。

【释义】“绝”,断绝,灭绝;“伪”,诈伪,伪善;“弃”,捐弃;“虑”,谋虑,私虑。“民”,黎民百姓;“复”,重归于;“季”,稚幼,年少,如《说文》“季,少称也”,《玉篇》“季,稚也”;“子”,子嗣,子息;“季子”,即“稚子”。

④ 三言,以为事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这三句话,用以成就事功尚显不足,要么发布政令,要么聚众宣告。

【版本】本句,楚简本作“三言,以为事不足,或命之,或呼属”,汉帛本作“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河上公本和魏王弼本“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唐傅奕本作“此三者,以爲文而未足也,故令有所属”。“不足”同“未足”,故差异在后半句。由楚简本最古,故从楚简本。

【释义】“三言”,上面三句话。“以”,用以。“为”,成就;“事”,事功。“不”,未;“足”,足够。“或…或…”,表选择,即“要么…要么…”。“命”,发布政令;“之”,臣民。“呼”,召唤,呼喊。“属”,读作“zhǔ”,聚众(以宣告)。

⑤ 见素保朴,少私寡欲:外表回归淳厚素净、质朴无华,内心抱守无知无欲、自然本真;减少府库室家的私藏宝货,放弃物欲名利的贪婪追逐。

【版本】本句,楚简本作“见素保朴,少私寡欲”,汉帛本作“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河上公本作“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王弼本作“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傅奕本作“见素褒朴,少私寡欲”。“保”与“抱”义近,故各本义近。楚简本最古,故从楚简本。

【释义】“见”,“现”的本字,表示由外看起来,呈现,显现。“素”:淳朴,质素,这里指外表淳厚素净、朴质无华的样子。“保”:通“抱”,表示内部持守,抱守,持守,安守,抱守。“朴”:真朴,质朴,这里指内心无知无虑、自然本真的状态。“少”,减少,消除;“私”,指私藏的宝货;“寡”,减少,放弃;“欲”,指贪欲、物欲。

仁山智水 返璞归真

【译文】

断绝智欲,捐弃争辩,黎民百姓将大大受益;

杜绝机巧,捐弃暴利,盗贼劫匪将销声匿迹;

杜绝伪诈,捐弃谋虑,天下百姓将復歸稚子。

这三句话,用以成就事功尚显不足,要么发布政令,要么聚众宣告:

外表回归淳厚素净、质朴无华;

内心抱守无知无欲、自然本真。

减少府库室家的私藏宝货;

放弃物欲名利的贪婪追逐。

清静自正 无为自化

【评述】

本章从“绝知弃辩”、“绝巧弃利”、“绝伪弃诈”这三种施政举措所带来的便利,给出了为政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政治目标。这一做法,对于治国、修身同样有效。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是指为政者断绝智欲,捐弃争辩,黎民百姓将大大受益。正所谓“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的上善大德,躬自行道,是无暇也不屑于巧言争辩的,反而是那些自以为是的所谓“辩者”,才会巧言如簧,争辩不已;真正的上智大德,含藏内敛,是无暇也不屑于卖弄学识的,反倒是那些自作聪明的所谓“智者”,才会自视甚高,哗众取宠的。

“絶巧棄利,盗贼亡有”是说,杜绝机巧,捐弃暴利,盗贼无利可图,也就销声匿迹了。通过“绝巧弃利”,没有了奇技淫巧,商人也就无法通过奇巧的所谓“宝物”谋取厚利,也就不会激起世人的盗窃或劫掠之心,盗贼也就销声匿迹了。这也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前者是争名,中者是夺利,没了名利之争,也就没有了后者“可欲”,民心自然不乱了。

“绝伪弃虑,民复季子”,为政者断绝诈伪,捐弃私虑,天下百姓就会复归于稚子一般天真无邪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仍,民风不复淳朴。实施诈伪最为老练的,是秦国丞相张仪,作为鬼谷子的,张仪在战国时期纵横捭阖数十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可怜巴巴的楚怀王,便是死于张仪之手。因此老子认为,只有杜绝诈伪、捐弃谋虑,天下万民才能够重归于稚子般纯真无邪的状态。

“三言,以为事不足,或命之,或呼属”,是说上述三句话,用以成就事功尚嫌不够,要么向民众发布政令,要么召集臣民进行宣告,才可以达到“见素保朴,少私寡欲”的为政效果。也就是说,上面所说的三句话,“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虑,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亡有”,对于成就事功还不够,还要通过发布政令,或者召集百姓来宣告,以达到“见素保樸,少私寡欲”的目的和境界。

“见素保朴,少私寡欲”是说,外表呈现淳厚素净、质朴无华的样子,内心抱守无知无虑、自然本真的状态,减少府库和室家私藏的宝货,放弃物欲的贪婪追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有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有余”是为政者,“不足”是黎民百姓。古代为政者的“有为”,大多是为了聚敛财富,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因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至于“苛政猛于虎也”。因此,老子对于“有为”,是持反对意见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财富的聚敛无度和挥霍浪费,不但会引发盗贼、劫掠,还会造成民心动荡,社会不稳。“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因此,为政者应该顺应天道民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能安定民心,实现大治。

“三言,以为事,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这句话,各版本学人臆断极多,大违老子本义,愚以为当以楚简本、汉帛本为主,参照魏王弼本等其他版本及注译。如能阅读楚系文字,且参详楚简本身,当为上上之选,这样他人的臆断,可以大大消除。

例如,“三言以为事不足”的“事”字,有解为“辩”者,纯属臆断,不知所云;亦有解为“使”者,虽“使”与“事”、“史”、“吏”甲骨文相同,但“使”字必然有“人”,楚简上无有“人”旁,则“人”旁从何而来?盖臆断也。“命”字,原简从“口”从“令”,自然是“命”字,却有人指为“令”字,尽管“命”与“令”义通,后合而为一,但作为原文,“口”旁又缘何减去?其臆断何其任性也。

《吕氏春秋•察今》有云:“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所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有自己的鉴别能力,任何话语,都必须用心里的那杆秤掂量掂量,再作抉择,绝不能成为书的精神奴隶。特别是对于古代经典,还是要读原著,最好是读原始祖本,不然,很容易被所谓的高人,给诱引到爪哇国去。

为政之道 修身亦可

【参考文献】

1. 老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注译. 修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2018.03重印)

2. 老子古今. 刘笑敢.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5月.

3. 康熙字典(最新整理本). (清)陈廷敬,张玉书等. 北京:书店. 2010年6月第1版.

大美自然 大道至简

【本号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你认为什么是狂草的精神内涵?

作为艺术爱好者,笔者认为狂草的精神内涵主要表现在它即兴发挥写意性上。

何谓“写意”?写意原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意”其实指的就是意境,意境原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而对于书法作品来说,则是通过抽象线条表达出来的意境、意态和意趣,这里的“境界”其实指的就是书法的意境、气韵和格调,“神态”指的就是书法的意态,而“情调”和“情趣”则是书法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趣和性情。狂草之“意象”其实就是宇宙之万物万象化于书家心中,诉诸笔端纸上的笔墨章法及其蕴含其中的意境、意态和意趣,能给审美对象以美感和联想,并产生精神共鸣的境界和情调。狂草书法的意境统一表现于一幅书法作品的结体布白的变幻、章法的精巧与错落有致、点线的跳动、力度与美感上。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象也。”“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强调了书法意在笔先,大草书法重法更重意的特性。

刘熙载又云:“盖书虽重法,然意乃法之所以受命也。”此肯綮之言,说的是书法虽重视法度,但“意”才是统领管带之关键。这里的“意”指的就是在书法形象的酿发与构筑过程中,书家脑海中的一种骚动着的审美意念与理想情趣。目睹万象,思绪纷飞,或休或戚,或喜或悲,统统诉诸笔墨语言。书法艺术创作尤其是大草的创作是一种由外及内,再由内及外的表情达意的过程。即书家在对外在美的现象感同身受的基础上,调动思维,创造性地提炼、加工、撷取美的精华,酝酿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意象,再随着多种意象的交会,掀起创作激情与灵感,于是发端于笔墨。

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形象概括了张旭狂草写意性特点: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

张旭在和他的学生谈笔法时也曾说:“ 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笔法”。黄庭坚在谈到笔法时说“得江山之助”“观荡浆而悟笔法”“字中无笔,如禅句中无眼”,等等。这些都说明了他们把自然界的万象万物纳于胸中,抒于笔端,正因为他们胸中有万千气象,所以其大草才能达到心手两忘,形神合一,大象无形,浑然天成之大境界。正如翁方纲所言:“空山独立始大悟,世间无物非草书。”说明了世间万物均可幻化为书家笔下的线条和意象,尽可实现狂草书法的高度意象概括的特点。

陆羽的《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一文中,也曾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怀素与邬彤为兄弟,常从彤受笔法。

彤曰:“张长史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矣!”

颜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

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这段言简意赅的对话其实就是对狂草书法写意抒情性质的最好注解。

在张旭看来,“孤蓬”和“惊沙”虽形质各异,轻重不同,但它们象征着天地间无不变动的万物,所以邬彤说:“草圣尽于此矣。”怀素常师法的夏云奇峰,比“孤蓬”和“惊沙”更富于变化,可以说是瞬息万变。由于怀素常师夏云,因此,他笔下的草书,也能给人以夏云一样奇异变幻的意象。试看他的《自叙帖》(图四~图九),下笔风云奇幻,飞动不居,触遇生变,群象自形,又有“飞鸟出林,惊蛇入草”之妙。颠旭狂素二位草圣的作品和经验,都典型说明了狂草是“远取诸物”“一寓于书”的高度概括的写意艺术。

唐张怀瓘在文字论中提出“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突出强调了书法的格调、气韵和神采。狂草书法的写意特点,首先体现在气韵上。气韵是贯穿在整幅作品中的一种精神境界。张怀瓘在《书议》中称气韵为“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并把这高度概括和抽象的写意美的创造称为“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狂草书法灵动奇妙的笔墨语言,会呈现出亦真亦幻、变化无穷、气象万千的艺术感染力,因为客观世界的种种意象经过艺术家大脑的转化、分解、改造,而成为书家笔下生动而富有生命力的笔墨线条。正是由于这种种意象的幻化和传导,使欣赏者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能感受到自然界的万物的形象与作品中的神情意趣妙相契合,从而通过生动形象的线条产生丰富的联想:若飞瀑直下、若烟雨绵绵、若奇峰错列、若曲水潺潺,若太极、似舞剑,若飞鹰、似虺奔,若夏云在天、若冬雪漫漫……

狂草书法的写意性体现更多的是书家的内在情性,书家借笔墨来抒发自己对宇宙、人生自然景观的理解和认识。汉代扬雄就称“书,心画也”,清代刘熙载在《书概》中说得更全面:“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由于书家的感情感受是随着自身的经历、遭遇、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才使书家产生“可喜可愕,一寓于书”的切身体会和感受。元代陈绎曾在《翰林要诀·变法》中把书法作品与书家感情、变化的关系说得十分透彻:“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其实狂草书法的写意性是贯穿于书法创作的全过程的,是多层面、反复交替存在的。项穆《书法雅言》云:“书法乃传心也。”“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未形之相就是活跃于书家思维中之意象,亦即形之心,系包容书法形象之中的种种意象。

狂草的抒情写意特征表现在不苛求于一点一画之勾勒而重情感的抒发与表现,书家能够自由抒发自己对生活及周边事物的感受力,“情”字可谓狂草艺术的生命所系。狂草最适于抒发书家的激奋之情,书草者若不善用情,纵使技法多变,也只能是一字匠而已。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帕特也说过:“一切的艺术都趋向音乐状态。”书法,特别是大草线条的律动乐感特别强烈。我国古人常把草书比做音乐、舞蹈。宋黄庭坚就曾说:“凡书画当观韵。”神韵、韵律是大草书法所必不可少的。鲁迅先生也曾指出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而这“三美”恰恰是狂草书法都具备的特有的美的特质。

书法作品中表现出的意境实际上是书家感情、品德、气质、修养的集中体现,书家之所以在创作中物我俱忘,化机在手,在线条的律动“羽化而登仙”,这一时的感情触发是有着长期感情积淀的“郁勃之气”为基础的,正如苏东坡所言“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这种豪迈的气势,这种赋于抽象线条以浓郁感彩的自由挥洒,绝不是一个普通人一时兴起,信手涂鸦能够达到的境界。

孙过庭在《书谱序》中对书法的抒情写意之美亦多有论述,如:“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若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便以为姿:质直者则俓侹不遒,刚狠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颖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以上所述未特指大草,却均体现了狂草的写意美的特征。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书法艺术是具有写意性特点的,而在诸多书体中,以狂草的抒情写意性为最,因为狂草堪称是非理性的、浪漫的表象性和抒情写意性极强的艺术形式,狂草在书写速度和章法构成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给人以无限广阔的自由挥洒和想象的空间,赋抽象的线条以生命,把书法艺术的抒情写意性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以上就是笔者对狂草精神内涵的一点粗浅理解和心得体会,请诸方家给予批评指正!

雍正亲自赐封的世袭罔替的怡亲王?

雍正从九子夺嫡中艰险胜出,登基后对曾经的政敌兄弟进行大清洗,也正因此被人贴上冷酷无情的标签。在雍正皇帝的诸位兄弟中,有一位与他亲密无间、信任有加,这位兄弟就是胤祥。

胤祥是康熙的第十三子,胤禛和胤祥之间的感情从小就非常深厚,因为胤祥的母亲章佳氏很早就去世了,随后胤祥就康熙安排到胤禛母亲那里,也就是说,胤禛和胤祥是共同成长的,两人从小关系就非常好。

在胤禛参与皇位之争时,胤祥对兄长的支持力度也是极大的,是坚定的“雍正派”,胤祥还曾经替胤禛背负罪名,被康熙皇帝圈禁多年,也正是因此导致原本深受康熙宠爱的胤祥变成边缘人物,从此消失在朝野视线中。

雍正登基后,开始重用胤祥,让其帮助自己平稳完成皇权过渡,在后来逐渐推行新政改革康熙晚年遗留下来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胤祥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雍正皇帝一直将胤祥视为最信赖的皇弟、最信任的臣子。

历代皇帝都非常忌惮痛恨恃宠而骄、居功自傲的臣子,雍正皇帝也是如此,比如年羹尧的下场。虽然胤祥得到雍正的信赖,胤祥在办事过程中也一心为雍正着想,并且始终都严于律己,从来没有居功自傲的行为,甚至胤祥多番推脱雍正对自己的赏赐。

雍正曾经多次提出要赏赐给胤祥世袭罔替的爵位,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荣耀,但是全部被胤祥婉言拒绝。胤祥的行为更让雍正感动,他直接将胤祥称呼为“柱石贤弟”。

雍正对于胤祥的赞赏之词在史书中多处可见,比如雍正曾说“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平天下”,这是雍正公开表达胤祥对自己的帮助之大。

此外,雍正还说历史上千百年才会出现一对“圣王贤臣”,而他与胤祥就是千百载难遇的圣王贤臣。在雍正皇帝在位时期,胤祥受到的待遇和宠信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

雍正八年的端午节前一天,雍正突然接到奏报说胤祥已经去世,雍正皇帝听闻消息后悲痛欲绝。胤祥去世时只有44岁,他主要病因是操劳过度,因为在雍正登基之初,朝堂上暗流涌动,胤祥劳心劳力整日处于超负荷忙碌状态,在去世前一年已经病情严重,在雍正皇帝的谕旨命令下开始调养恢复,但是最终也没能挽回胤祥的生命,最终在府邸中去世。

雍正皇帝登基后,为了避开皇帝名讳,因此胤禛的众位兄弟全部被改名,比如胤祥就被改为允祥,准确地说,在雍正皇帝在位时期,应该称呼为允祥。

允祥的去世让雍正悲痛万分,诏令允祥可以改回原来的名字胤祥,看似不起眼的改名字实则是莫大的恩宠,胤祥享受的待遇是独一份的。

雍正帝为胤祥加谥号“贤”,并且在前面还加上“忠敬诚直勤慎廉明”,从雍正皇帝为胤祥追封的谥号中每个字,是对胤祥性格贡献的鲜明总结,也可以看到胤祥受到雍正的恩宠程度。

胤祥的葬礼也是超规格办理的,这是雍正皇帝的旨意,在规模盛大的葬礼仪式上,雍正帝身穿素服亲自前去祭拜,更让在场人震惊的是,雍正在胤祥的灵前大声痛哭。

雍正在胤祥灵前的行为是不合帝王身份的,但是雍正难以克制自己的情绪,这才有了这样的“不合规”之举。雍正皇帝当着群臣的面回忆与胤祥的点滴故事,两人一起成长自然不在话下,并且胤祥的算学之术是雍正教授的,跟随康熙皇帝外出巡游打猎,两人形影不离,雍正说回忆兄弟亲情仿佛就在昨天。

在怡亲王胤祥去世后,雍正除了追赏他之外,还对胤祥的家人进行封赏,降下谕旨要求胤祥世子弘晓继承胤祥的怡亲王爵位,在诏书中同时说明怡亲王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

雍正帝在强调弘晓怡亲王爵位世袭罔替时,特别强调“凡朕加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可任意稍减”,有了雍正皇帝的这句话,弘晓继承的怡亲王爵位有了更大的保护伞。

雍正对胤祥家族的封赏还不仅如此,同时册封胤祥第四子弘皎为宁郡王,同样也是世袭罔替,在雍正的谕旨中已经表达非常清楚,就是为了嘉奖胤祥的功劳。

清朝时期宗室贵族的封爵共分为十二级,其中从亲王、郡王、贝勒一直向下降低,清朝的爵位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世袭,另一种便是世袭罔替,胤祥之子弘晓和弘皎就是属于这种。

弘晓承袭怡亲王爵位,弘皎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郡王爵位,其实这在清朝是极为罕见的特殊待遇,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般情况下在一个支系家族中只会有一位获得世袭罔替的爵位,在整个清朝历史上,只有两位特例,一位是胤祥,另一位是代善。

代善是清朝初期的人物,被封为礼亲王,他的家族后代中有一个承袭亲王爵位,还有两个郡王的世袭爵位,值得注意的是,代善家族能够有这样的特殊荣耀,是因为在战场上取得巨大军功,是论功封赏的结果。

反观胤祥则不然,能够获得清朝历史第二的好成绩,全部是因为雍正皇帝的垂爱赏赐,由此更是可见雍正对胤祥的厚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雍正同样是因为操劳过度驾崩,但是在其治理下清朝已经再次焕发出新动力,康乾盛世悄然来临。雍正皇帝之后,皇四子弘历坐拥江山基业,乾隆皇帝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乾隆皇帝按照雍正留下的旨意,将胤祥长子弘昌封为贝子爵位,很多人也许会感到奇怪,感觉有点乱,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跟胤祥的家事有关。

胤祥后代中继承爵位级别最高的是弘晓,他是胤祥的第七子,能够继承怡亲王爵位完全是因为胤祥的意思。弘皎是胤祥的第四子,被封为宁郡王,虽然级别没有亲王高,但好在同样享受世袭罔替。

雍正留下旨意要册封是是胤祥的长子弘昌,他仅被封为贝子,与亲王和郡王的级别相差很大。根据雍正帝的话得知,胤祥曾说弘昌秉性愚蠢,并且向来不明是非,胤祥曾将他圈禁在家中。

由于弘昌对自己所受到的封赏不满意,于是参与到弘晳谋反逆案中,这是乾隆登基初期发生的宗室谋夺皇权事件,试图乾隆皇帝,然后扶持弘晳登上皇位。

显然是不自量力,谋反大事在谋划不久后就被乾隆皇帝一网打尽,弘昌因为参与其中被革除贝子爵位,降低为闲散宗室。弘皎则是被乾隆训斥“私相交结,往来诡秘”,但是乾隆考虑到是雍正亲自册封弘皎为郡王爵位,不好处理,但是还是将世袭罔替改为降等承袭。

从乾隆29年弘皎去世后,他这一支的爵位就一路降低等次,最终变成辅国公世袭。

承袭怡亲王的弘晓当时年纪尚小,他本人也非常谨慎,颇有胤祥的风范,也难怪胤祥将最大的爵位传给年纪小的弘晓。因此弘晓在弘晳逆案中并没有受到影响,保住了胤祥留下来的怡亲王爵位。

乾隆虽然没有理由处理弘晓,但是仍然对弘晓心存芥蒂,于是以年幼为借口夺去弘晓正白旗满洲都统等职务,自此弘晓成为在府邸读书的闲人,只是在朝廷有重要庆典活动时才露面参加。

乾隆让弘晓去安心读书,正好也符合弘晓的理想和性格,弘晓一生收藏很多绝版书籍,在怡亲王府中建造了多座专门用来收本孤本书籍的楼宇,写有《明善堂集》传世,因为他的其中一座藏书阁名字叫明善堂。

乾隆43年,怡亲王弘晓去世,低调的弘晓共做了48年的怡亲王,此后怡亲王仍然以世袭罔替的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