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靓装传奇网站|谁过得最幸福最后各自的结局怎么样了

微变传奇 2023-03-23 75
本文目录

古代的四大美女分别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这其中的貂蝉出自《三国演义》,正史上对其并无记载,所以是否实有其人不得而知。在《三国演义》中貂蝉最后一次登场是跟吕布一起在白门楼被曹操围困之时,至于吕布兵败之后再无交代貂蝉的下落,因此我们即使姑且不论貂蝉是否实有其人,至少她的结局是不为我们所知的。也正因为《三国演义》留下的这个不解之谜,以致于后世不断出现讲述貂蝉结局的小说、戏曲等作品,这就使貂蝉的结局命运出现了“惨死”和“善终”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尽管关于貂蝉命运的说法莫衷一是,但从她早年的坎坷经历来看:其人生总体上是不幸的。

谁过得最幸福最后各自的结局怎么样了?

古代的四大美女分别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这其中的貂蝉出自《三国演义》,正史上对其并无记载,所以是否实有其人不得而知。在《三国演义》中貂蝉最后一次登场是跟吕布一起在白门楼被曹操围困之时,至于吕布兵败之后再无交代貂蝉的下落,因此我们即使姑且不论貂蝉是否实有其人,至少她的结局是不为我们所知的。也正因为《三国演义》留下的这个不解之谜,以致于后世不断出现讲述貂蝉结局的小说、戏曲等作品,这就使貂蝉的结局命运出现了“惨死”和“善终”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尽管关于貂蝉命运的说法莫衷一是,但从她早年的坎坷经历来看:其人生总体上是不幸的。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农历六月廿四日(阳历7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因为姓施,家住村西头,故称西施。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后人又称施家门前的小溪为浣纱溪。据说西施天生丽质婀娜迷人,浣纱时鱼见其美而忘记了游水,渐沉于水底,故誉其有“沉鱼”之美。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大夫文种向勾践献灭吴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国勘察美女。他来到苎萝村遇到了郑旦和西施一对姊妹花。他爱郑旦,更爱西施,一次假面舞会的误会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爱上了这位范郎。然而文种的到来结束了这段芬芳缠绵的爱情,他将郑旦和西施带回越国都城会稽教习歌舞,准备献给吴王夫差。据说西施进京途中行人争相围观,结果造成交通堵塞,寸步难行。护送西施的范蠡见此盛况心生一计,索性叫西施住进路旁旅社的一幢华丽小楼,而后四处张榜:欲见美女者,付金钱1文。贴出,四下轰动。西施登上朱楼,凭栏而立,飘飘然似仙女下凡。观赏者排成长龙,为一睹西施芳容,慷慨解囊,有的竟付两三次之多,真是百看不厌。3天下来范蠡所得金钱无数。进京后他把这些钱都交到国库。西施因此更加仰慕范蠡的才智和品德,两人遂结为生死之交。范蠡的举措不折不扣地为后代的“美女经济”开了先河。越王宠爱的一名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越王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由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举手投足间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其实关于西施在灭吴之战中所起的作用史学界一直存有争议:有人认为西施除了肩负迷惑吴王扰乱吴国朝政的使命外,还负有吴事情报的任务,甚至有人称其为历史上第一位女间谍。

关于西施在吴国灭亡后的下落问题目前主要有六种说法:

其一西施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吴王夫差,毕竟夫差从未有负于她。她在一种异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脱,最后自缢宫内。

其二吴国灭亡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惑。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将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这样溺死于太湖之中了。

其三吴国灭亡后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唐代罗隐写诗道:“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为谁。”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西施“被吴人沉江说”有一定市场。

其四越王勾践曾说:“亡吴之功,西施当属也。”传说勾践认为吴国的灭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过来殃及越国,他恩将仇报,赐西施沉江而死。这种说法和“被吴人沉江说”、“被范蠡沉湖说”是异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红颜祸水”。

其五传说越国灭吴后勾践欲将西施收进后宫。王后认为西施是“祸国之女”,担心西施祸害越国,就令手下将其裹进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这种说法说穿了就是一出狗血的后宫争宠戏:王后担心西施入宫夺了自己的恩宠,索性先下手为强。

其六东汉人所写的《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学戏剧作品大都这么描绘。说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劝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难的文种趁早离开勾践。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萎顿不堪的旧日情人西施,仓皇逃到太湖,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苏东坡曾经写道:“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在山东肥城陶山据说有范蠡和西施墓。这是关于西施的六种结局中唯一以喜剧收场的,也是流传最广的,也许寄托着人们对西施、范蠡这对才子佳人的同情吧,毕竟那五种说法都太过悲惨。

综上所述关于西施的最终结局众说纷纭:其中悲剧性结局的说法更多,然而流传最广的却是喜剧性结局。如果说西施真和范蠡泛舟五湖而去,那么她应该算是幸运的;如果她最终落得另外五种下场,那么显然她的一生也是充满悲彩的。

汉元帝年间作为汉朝老对手的匈奴出现了五个单于争位的乱象,其中以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最为强大。为争取汉朝作为自己的外援,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都送儿子为,汉朝都接受了。汉宣帝时期呼韩邪单于亲自到汉朝称臣朝见。汉朝方面以宾礼而非臣礼接待了呼韩邪单于——让其在朝见时的位次在诸侯王之上。倍感汉朝恩遇的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了联姻的请求,不料恰在此时汉宣帝驾崩,于是和亲一事被暂时搁置。汉元帝继位后呼韩邪单于再度向汉朝求婚,这次汉元帝决定同意匈奴的联姻请求。当时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又名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就是如今内蒙古的青冢。两千多年来的无数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力描写昭君出塞的艰难困苦,殊不知昭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极其伟大的传奇女子——需要注意的是:昭君出塞和汉初以送女子换和平时不同的,此时的匈奴不再是汉帝国的威胁,而是盟友。昭君出塞就民族大义而言:不是屈辱地乞求和平,而是作为安抚盟友的手段。当然就其个人境遇而言:出塞之时的确是千辛万苦,然而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她不去和亲呢?要知道汉宫之中从来不缺美人,多少深宫怨妇“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和亲匈奴再艰险,可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这正是昭君——她就是一个不甘于向命运低头的传奇女子。

唐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蜀州司户杨玄琰府上诞生了一名女婴,取名玉环。此时唐玄宗李隆基已有34岁,距离他坐上龙椅也已有8个年头。在此之前李隆基发动终结了韦后专权的局面,赐死姑姑太平公主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到杨玉环出生时大唐王朝正在李隆基的治理下有条不紊地发展着。杨玉环出生六年后的公元725年12月21日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跪伏阶下的人员囊括了大唐声威所及之地的所有臣民:作为皇帝治理天下的得力助手的文武百官;各地州牧推举的贤良方正;孔子的后人象征着本朝道统所在;北周和隋朝两个前朝皇室后代的献礼叩首彰显着大唐的宽容博爱惠及前朝孑遗。当然最令人大开眼界的还是来自异域殊方的各国使节:突厥、契丹、奚、大食、昆仑、日本、新罗、靺鞨、天竺......几乎大唐声威所至的各族各国皆派出使臣参与这场盛会。距离泰山900多公里外的长安城是大唐帝国的都城,同时也是当时全世界唯一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城内格局整齐严密:内城将禁宫大内、机构和居民区分开,而居民区则依直线划分为东西南北整齐排列的108个坊。这其中的平康坊是举人书生、进京官吏还有驻京办事人员的聚居地,热闹非凡。但与此同时它还有另一层身份就是聚居地。这是在长安城特意开辟的,也就是说有“官办”性质。江南、蜀地乃至西域、天竺、欧洲等地的商贾云集于长安,长安城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接纳了来自各地的外来人士:黄皮肤的新罗人、日本人、东南亚人;白皮肤的东罗马人、阿拉伯人;黑皮肤的昆仑奴都能在当时的长安城见到。的丝绸、瓷器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一起在长安城里售卖。儒家的宗祠、道教的道观、的寺庙、景教的教堂、教的清真寺广泛分布于长安城中。此时的大唐王朝“北臣穹庐,东臣鸡林,南臣滇池,西臣昆夷”,一时间声威遍及四海,文治武功进入全盛时期。

很显然这时的李隆基不会认识只有6岁的杨玉环,而杨玉环则一如既往延续着她之前的人生轨迹,直到四年后她的父亲杨玄琰,此后她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璬家。杨玉环天生丽质、美艳绝伦,而宦门世家的家教使她从小就具备较强的文化修养——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和乐器。这颇符合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她的评价“天生丽质难自弃”。开元二十二年七月李隆基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家也在受邀宾客之列,而在代表杨家出席公主婚礼的人员之中就有杨玉环。正是咸宜公主的婚礼上前来赴宴的杨玉环被咸宜公主的弟弟寿王李瑁一眼相中,于是就让自己的母亲武惠妃去向父皇请求赐婚。武惠妃是李隆基的宠妃,其受宠程度被形容为是李隆基前半生的杨贵妃,尽管她只有惠妃的头衔,但实际上却是代行皇后之职而执掌后宫。这时的李隆基并没见过杨玉环,自然压根不知道杨玉环的美貌和才学,又架不住自己的宠妃、爱子一阵撺掇,于是很自然地就下旨赐婚了,杨玉环就这样成了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这时杨玉环是寿王妃,而不是寿王李瑁的妾室)。历代君王几乎个个都是后宫佳丽三千,以致于子嗣众多,寿王李瑁是李隆基第十八个儿子,这么多儿子都要娶老婆,其实李隆基可能压根不知道寿王李瑁娶的是一个国色天香的羞花美人。

武惠妃死后李隆基中日郁郁寡欢萎靡不振,尽管他富有天下,尽管他拥有后宫佳丽三千,却始终感觉无人称心如意。这时也不知是谁向李隆基进言:寿王妃杨玉环才貌双绝,可以纳入宫中。为什么说不知是谁进言呢?因为史籍就是这么原原本本记载的——《新唐书》卷76记载道: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指杨贵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这里的“或”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有人,也就是说《新唐书》只是提到有人向李隆基进言称杨玉环可以纳入宫中,却没指出这人是谁。当然我们大致可以肯定这个进言的人应该是知道杨玉环是李隆基的儿媳妇这一身份的,否则这人既然对杨玉环的品貌、才学都一清二楚,却唯独不知道她是寿王李瑁的妃子说不过去吧?既然知道这层关系,还去向李隆基进言,由此我们大致可以推断:这个人应该是一切唯李隆基的喜好马首是瞻,甚至为此连起码的人伦原则都不顾了。问题是:苍蝇不叮无缝蛋——李隆基要是自个没想法,那么多半不会有人敢这么进言的,即使真有人这么进言了也一定会被斥退,也不至于有后来的事。然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李隆基自己是有想法的。据说武惠妃死后李隆基有一天心血来潮就召集自己的皇子皇孙们去泡温泉,估计顺便也让这些皇子皇孙们把家眷带上吧。于是李隆基就这样得以见到杨玉环,当时就惊为天人。也许这时李隆基就动了心思,不过这毕竟是自己的儿媳妇,自己要有这想法是会被人说闲话的,也许李隆基所谓的那个郁郁寡欢搞不好就是在纠结这个事。皇帝身边最不缺乏的就是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上意的人,这不你皇帝有想法了嘛,那边立马就有人出来撺掇,这对李隆基而言可谓是正中下怀,于是也就坚定了他把杨玉环纳入自己的后宫的决心。决心时下了,可这事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毕竟是要把自己的儿媳妇纳为妃子,朝廷里那帮言官大臣们知道了还不定闹成啥样,各种流言蜚语还不得铺天盖地而来呀?这时李隆基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唐高宗李治是如何把自己的曾祖父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纳入后宫的,于是他并没立即将杨玉环纳入宫中,而是以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下旨让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搬出寿王府,住进太真宫并赐名杨太真。唐代盛行道教,加之此事又是打着为太后祈福的名号,如此一来朝中的言官大臣们也不便说什么。杨玉环出家后五年李隆基给儿子李瑁又选了一个妃子,对外这完全可以解释成为杨太真为太后祈福而出家,但寿王妃的位置不能一直空缺,所以陛下特意恩泽赐婚,实际上只有李隆基父子、杨玉环以及进言者等为数不多的人知道其中内幕——说白了李隆基此举就是对儿子李瑁的一种补偿。李瑁又能怎么办呢?自己的父亲是手握生杀予夺之权的皇帝,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何况这是要你一个女人呢?现在给你重新物色一个已算是给了你天大的面子。不能不说这在当时的皇权话语逻辑中的确是再合理不过的。在摆平大臣和儿子之后李隆基认为:此事风头已过,正是自己名正言顺将杨玉环纳入宫中的大好时机,于是就在给儿子找妃子一个月之后李隆基正是册封杨玉环为贵妃。由于李隆基宗自废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杨贵妃在后宫的帝王实际相当于皇后。

自从得到杨玉环后李隆基常对后宫中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从二人彼此的称呼大致可以看出关系的非同一般——别的妃子都称李隆基”皇上“、”陛下“,而杨玉环却称李隆基为”三郎“,李隆基一般也不称杨玉环为贵妃,而是直呼其名”玉环“。杨玉环喜欢吃南方的荔枝,于是李隆基就派人快马加鞭从南方将新鲜的荔枝运到长安,晚唐诗人杜牧曾专门就此写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被奉为中华梨园鼻祖的李隆基是一个极具艺术细胞的人——他曾亲自谱写《霓裳羽衣曲》,在召见杨贵妃时令其翩翩起舞,而李隆基本人则亲自奏乐。李隆基充分发扬了爱屋及乌的精神——在宠幸杨贵妃的同时也屡屡封赏她的家人:杨贵妃的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三姐虢国夫人还获得了随意进出宫门的特权——对此唐人有诗曰:“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杨贵妃的远房族兄杨钊被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李隆基游幸华清池时以杨氏五家为扈从,每家一队,穿一色衣,五家合队,五彩缤纷。沿途掉落首饰遍地,闪闪生光,其奢侈无以复加。杨家一族娶了两位公主,两位郡主,李隆基还亲自为杨氏御撰和彻书家庙碑。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即使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爱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他们也会像寻常夫妻一样闹矛盾:天宝五载七月李隆基将杨玉环谴归娘家。然而自从杨玉环出宫后李隆基就终日茶饭不思,最终在高力士的开导下李隆基又将杨玉环接回宫中。天宝九年杨贵妃又一次被遣送回了娘家。关于杨贵妃两次被遣送回娘家的原因过去一般认为是后宫争宠所致,对此《杨太真外传》甚至绘声绘色记载道:天宝九载(750年)二月的一天杨贵妃偷偷地吹李隆基大哥宁王李宪的紫玉笛,因此触怒李隆基。这种说法满足了人们的猎奇猎艳心理——尤其是李唐皇室在男女关系上本就被一些人诟病,杨玉环本是李隆基的儿媳,如今在成为李隆基的妃子后还与李隆基的大哥有暧昧关系,这是何等劲爆的八卦消息啊!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开元二十九年二十九年十一月(742年1月15日)宁王李宪就死了,杨玉环是如何与一个死人保持暧昧关系的?事实上杨贵妃两次被遣送回娘家很有可能并非后宫争宠、男女关系所引起的,而是隐藏着李隆基不足为外人道的政治目的:当时杨家接受招待的规格已超出了规定的界限,大肆收赂,他们甚至还骑到了皇室的头上。据《新唐书》记载:连皇上的亲妹妹在三位夫人面前也只能让座而不敢就坐;唐玄宗的女儿信成公主因为和杨家人有矛盾竟沦落到追回内府封赠东西。这样的情况再不处理,那么这天下究竟是姓李呢?还是姓杨呢?事实上李隆基遣送杨贵妃的行为极有可能是对杨家的一种警告,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一点:杨家尽管显赫一时,但并没掌握朝廷军政大权,而深居内宫的杨玉环更是不可能把持朝政。所谓杨贵妃祸国乱政之说纯粹就是封建统治者推卸责任的红颜祸水之说,唐朝的由盛转衰说到底是其政治经济制度中固有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并非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问题。

李隆基尽管两次遣送杨玉环,可心里始终念叨这事,于是不久之后又把杨玉环接回宫中。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当时的李唐王朝的整体军事布局呈现一种外重内轻的局面:边防军占全国正规部队的80%左右,而内地仅占20%,况且长年与外族征战的边防军的战斗力也不是内地所能比的。然而边防军却直接听命于各藩镇节度使,节度使还同时具有管理辖区民政和财政的权力并可以同时兼领多镇。安禄山麾下声势浩大的叛军长驱直入,相继攻破了洛阳、潼关等地,兵锋直逼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匆忙带着杨贵妃及朝臣、妃子们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避难。然而当李隆基一行人马抵达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以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发生哗变,这些哗变的兵士砍杀了杨国忠和杨贵妃的姐姐等人。随后哗变的士兵包围了皇帝李隆基所在之地,要求李隆基处死杨玉环。李隆基认为:杨国忠祸国或有真凭实据,然而贵妃久居深宫并无祸国乱政之举。然而已哗变的士兵们坚持认为:纵使贵妃无罪,然而既然已杀光了贵妃的家人,仍留她在皇帝身边会使兵士们担心日后会遭遇秋后算账,因此杨贵妃必须死。无可奈何的李隆基只得下旨赐杨贵妃白绫一条用于自尽——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关于杨贵妃在马嵬坡自缢身亡的说法《新唐书》与《旧唐书》的记载大致相同。刘禹锡《马嵬行》一诗则写道“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色彩真如故”。按刘禹锡的说法而言:杨贵妃系吞金,不过刘禹锡写的是是个而非历史,况且无论是自缢身亡或是吞金都肯定杨贵妃是在马嵬坡身亡了,除了细节的出入外大体还是吻合的。当然在野史传说中也有关于杨贵妃下落的不同说法——这种说法认为:当时李隆基找了一个替身处死,而真正的杨贵妃则被放走了。那么放走之后的杨贵妃去哪儿了呢?大体上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命当时的日本遣唐使将其带到了日本,如今日本的久津地区还流传着关于杨贵妃的传说并被成为“杨贵妃之乡”,甚至有说法认为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就是杨贵妃的后人;另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在被放走后民间不知所踪。关于杨贵妃日本或民间的说法并无确凿实证,可能更多只是表达人们的一种愿望而已。

个人以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中人生境遇最为幸运的当属昭君。貂蝉且不论是否真实存在,说到底不过是别人随意摆弄的玩物,别人不过是想在她身上满足原始的或是以她作为工具实现自己的野心;西施的结局众所纷纭,然而以悲剧性结局为主,尽管喜剧性结局流传更广,不过可能更多是反映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杨玉环尽管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然而到头来却以马嵬自缢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关于她日本或民间的说法并无确凿实证。四大美女之中只有昭君一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她以女流之身肩负起民族团结的历史使命,而她自己也得以从那个尔虞我诈的牢笼中逃出;相比之下其他三人的一生起起落落,却始终像是无根的浮萍随人摆弄。

南昌有哪些你听说过的名人?

1、朱耷

代表作品:《竹石鸳鸯》、《仿倪云林山水》

朱耷(1626-约1705年),清初画家,画一代宗师。本名朱统托,字,号八大山人、个山 、人屋、道朗等,汉族,江西人。

他是明太祖第十七子的九世孙,本是皇家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成了亡命之徒,后改信,住南昌道院。擅书画,花鸟以为主,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山水师法,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能,用墨极少。朱耷一生坎坷,曾一度精神失常,痛定思痛后,他选择背过身去,与世隔绝,在创作中安放自己孤独的灵魂。用他自己的话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2、晏殊

代表作品:《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晏元献遗文》。

3、刘綎

代表作品:《各官大会永昌宴集赋诗》等

刘綎(1558年-1619年4月18日),字省吾,南昌人,明朝杰出的抗倭将领、军事家。大将军都督之子,万历年间,有"晚明第一猛将"之称。

刘綎先抗,后升任副总兵,因纵容兵甲导致兵变被剥职。随后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和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先后入朝,万历二(1600年)开始,随后平定之乱。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刘綎在抗击后金时于萨尔浒之战中殉国。

天启初,赠少保,世荫指挥佥事,元年(1628),将其衣冠与夫人兵部尚书张鏊之女合葬于新建县,又建"表忠祠"于南昌,今地亦称刘将军庙。清朝乾隆年间,追谥忠壮。

4、刘一燝

刘一燝(1567年-1635年),字季晦,人。晚明政治人物。,

其父为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官至左布政使。十六年(1588年),一燝与兄一焜、一煜同赴乡试中举。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又与一煜同中乙未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光宗即位,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同为顾命大臣。不容于。天启二年(1622年),辞官。初年,魏党败,复原官。

经历神宗、光宗、熹宗三朝,担当重任。深得皇帝信任。与、同为是辅政大臣主持朝政。利用熹宗年幼,花言巧语进行蒙蔽,排挤贤臣,大权,朝政,刘一燝憎恨其所作所为,与之进行激烈斗争。慢慢的,宦官的势力壮大了起来,清廉的正直大臣相继被害,使得刘一燝孤立无援,魏忠贤因为熹宗很信任他,就假传圣旨让他告老还乡。尽管这场与阉党斗争,以刘一燝失败而告终,但还是起了抑制阉党的作用。

5、京镗

代表作品:《松坡居士乐府》

京镗字仲远,南宋、词人,晚号松坡居士,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历知江州瑞昌县。孝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累迁右司郎官。十五年,授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

光宗绍熙二年(1191),召为。五年,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庆元二年(1196)拜,六年进左丞相,封翼国公。卒年六十三。卒后赠太保,谥文忠,后改谥庄定。有诗集七卷、词集《松坡居士乐府》二卷,《文献通考》传于世。事见《诚斋集》卷一二三《京公墓志铭》。《》卷三九四有传。

6、董源

代表作品:《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

董源 (934-约 962 ),又名董元,字叔达,江西()人。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董源与、史上并称。南唐国主以为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

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状如麻皮,后人称为""。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夏山图》《平林霁卷》等。

7、陈恕

成就:按期完成城防工程,抵御契丹兵

陈恕(945~1004年),字仲言,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 。北宋时期大臣。

宋太宗二年(公元977年),中,任澧州。入朝,升为、大名知府,政纪严明,办事果断,按期完成了工程,抵御了契丹进攻,迁,出任右谏议大夫、知澧州。出任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迁。整顿赋税,疏通货财,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长。太宗十分器重,亲自在殿柱上题写"真盐铁陈恕"五个大字,以示褒奖。淳化二年(991年),升为,位居副相,主管国家达十余年之久。

景德元年,去世,年仅五十九岁。宋真宗之废朝举哀,追赠,《宋史》赞其"能吏之首"。

8、喻昌

代表作品:《尚论后篇》等

喻昌,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江西新建(今江西)人。生于明代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卒于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终年七十九岁。

喻昌少年读书,以治举子业。崇祯年间,以选送贡生进京,但无所成就。后值清兵入关,于是转而隐于禅,后又出禅攻医。往来于南昌、靖安等地。清代初期(公元1644~1661年间),喻氏又移居江苏常熟,医名卓著,冠绝一时,成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与张路玉、吴谦齐名,号称清初三大家。著有《尚论后篇》等。

9、王定保

代表作品:《唐摭言》十五卷

王定保(870-954),唐末光化进士,吴融之婿,南昌人,字翊圣。其生平事迹,人们知道得很少,据《十国春秋》、《五代史》,知他生于唐咸通庚寅岁(870年),卒年不详。

据《四库全书提要》说,当在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以后。他早年曾与安徽的曹松隐居庐山,唐光化三年(900年)中进士第,随后南游湖湘,任容管(今广西南宁市南)巡官。这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即"避难"于广州,在节度史刘隐处为幕客。公元917年,刘隐去世,其弟刘龑图谋称帝,建立南汉国,担心王定保不服从,于是派遣他出使荆南。当他完成使命返回时,刘龑已登基做了南汉皇帝。为了安抚王定保,刘龑派大臣前往迎接,主动告诉他称帝建国的事情。王定保没有表示反对,但对故意把他支使开的做法很不满,因而讥讽道:"建国当有制度,吾入南门,清海军额(唐朝节度使匾额)犹在,其不见笑于四方乎?"刘龑知道后苦笑说:"朕备定保久矣,而不思此,宜其讥矣。"王定保此后一直在南汉国任职,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他善文辞,曾写过一篇《南宫七奇赋》,"一时称为绝伦"。他"雅好著述,老而弥笃",《唐摭言》就是其暮年之作。

10、晏几道

代表作品:《小山词》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人。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用一句广告词暴露你的年龄?

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慕容复,丁老怪,庄帮主,你们三个一起上吧!我萧峰何惧!”。大家应该猜出来了,这就是97黄日华版《天龙八部》,最为一个金庸武侠小说迷,这是老先生笔下我最喜欢的人物。不羁放荡、逍遥自在、又有情有义,既有兄弟般义气,又有儿女情长。当时我看这部电视剧时候是2000年夏天,里面的经典台词太多了“今日大敌当前,我萧峰能与二位贤弟义结金兰,我萧峰知足了”“如果是我萧峰一人,就算是龙潭虎穴我也要闯一闯”“我乔峰要取你的人头,随时都可以”。哈哈,听得人很振奋。

暴露了我年龄了,哈哈。从那以后,我看过胡军、钟汉良版本的,但感觉还是黄日华版的最经典,无论人物形象,影视歌曲《难念的经》都是最经典的,让人回味无穷。

致敬经典!致敬金庸老先生!!

古代四大红颜祸水?

朋友们都知道古代素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之称的“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但朋友们,你们知道古代“四大妖姬”都是谁吗?她们可谓是红颜祸水,也是历史的罪人!

今天我就给朋友们介绍一下古代的“四大妖姬”:

“四大妖姬”是指古代历史上四位著名的皇帝宠妃:夏朝—妺(音mò)喜、商朝—妲己、周朝—褒姒和晋朝—骊姬。

“四大妖姬”都是因为自己国家被别国攻打而进贡的美女。她们都有着倾城倾国、妖媚动人之貌,深得皇帝的宠爱。

说她们是红颜祸水一点也不为过。这四位皇帝自从得到她们之后,真可谓“君王从此不早朝”。

为了她们无心打理朝政,甚至做出很多损害江山社稷、伤人性命的恶事。

下面就让大家看一看“四大妖姬”的嘴脸:

第一妖姬:妹喜;

夏朝最后一位君王"夏桀",发动大军攻打有施氏部落。

而有施氏部落国弱兵少,不敢与夏朝为敌,愿称臣投降,便贡献出他们的牛、羊、马还有美女若干。

美女中有一位全国最美的姑娘,是有施部落的公主,叫"妺喜",也称“末喜”。

夏桀得到妺喜后,对她非常宠溺,最终导致夏朝灭亡,“红颜祸水”这一典故就是出自于妺喜。

据《国语》记载:“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

给朋友们解释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夏桀有施氏部落,有施氏被打败,便奉上美女妺喜以求和平。夏桀得到妺喜特别宠溺,而妺喜却与商汤丞相伊尹里应外合,最终帮助商汤成功了夏桀的统治”。

接下来就说一说妺喜是如何加速夏桀王朝灭亡的:

妺喜有三个非常古怪的癖好,夏桀为了取悦她,总是想方设法来满足她。

妺喜第一个怪癖:

妹喜特别喜欢看男人在跟湖一般大小,并且可以划船的酒池里饮酒。

据《通鉴外纪》记载:“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夏桀为了她建造了酒池,并指派三千名男人在酒池里一边划船,一边喝酒。

结果这些男人喝多了便络绎不绝的从船上跌进酒池里淹死。

而妺喜看到这样的景象非但没有阻止,反而却高兴的拍手大笑。

这草菅人命的事儿,也只有妺喜能做到!

妺喜的第二个怪癖:

妹喜特别喜欢听撕扯绢帛的声音,一听到就笑。

据《帝王世纪》记载:夏桀“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常置妺喜于膝上。妺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

夏桀为了看妺喜的笑,便命人抬来千匹绢帛,当着妺喜的面,一匹一匹的全部撕烂。而妹喜观之,掩嘴大笑。

朋友们,你们可知道在夏朝,绢帛是特别稀有和贵重的物品。

而夏桀为了博美人一笑,竟然全部撕毁,无疑就是败家败国。

妺喜的第三个怪癖:

妹喜特别喜欢扮成男人的模样:头戴官帽,身着官服,腰悬长剑。

而夏桀见到妺喜的这身男人装扮,高兴的不得了。

据《列女传·夏桀妺喜传》记载:“桀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无有休时。置妺喜于膝上,听用其言”。

每天他都要抱着妺喜,让她坐在自己的大腿上。有时上朝就当着众位大臣的面,也是如此无拘无束。

后来,夏桀又攻打岷山氏部落。岷山氏部落也知道夏桀是一位好色暴君,便投其所好,也奉献了两名美女:一个叫琬,一个叫琰。

从此后,夏桀有了新欢便抛弃了旧爱,逐渐冷落了妺喜。

而妺喜因爱生恨,就偷偷的与商汤丞相伊尹串通,刺探军情给商汤通风报信。

有了内鬼妺喜,夏朝自然被商汤剿灭。可是商汤并没有感谢妺喜,反而将妺喜和夏桀一起流放至东海,直到二人死去。

第二妖姬:妲己;

相信朋友们都看过《封神演义》,剧中的妲己妖媚动人、美艳冰霜,据说是一只千年狐狸变化成人型,专门蛊惑纣王,使其荒淫亡国。

妲己也是有苏氏人,在纣王征讨有苏部落时,被进献入宫为妃。

据《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商亡大乱,沈于酒德,妲己为政,赏罚无方。”

纣王为博妲己欢颜,为她营建酒池肉林,为她发明炮烙之刑,二人寻欢作乐,极尽荒淫之事。

纣王对妲己言听计从,甚至不惜杀死忠臣比干,剖腹剜心来讨好她。

纣王和妲己祸国殃民,最终周文王奋起灭商。纣王而亡,妲己也被周文王杀死。

第三妖姬:褒姒;

朋友们都听说过“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其中女主人公就是褒姒。

周幽王就是为了博褒姒嫣然一笑而做出的荒唐事。

据《史记》中记载:“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襃姒。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

公元前779年,周幽王率兵攻打褒国。褒国也是个小国,国力衰弱,便举国投降,进献美女褒姒。

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甚是宠爱。

褒姒天生不爱笑,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周幽王为了换取褒姒一笑,居然不惜下令点燃烽火。

各路诸侯看到火光漫天时,马上带兵赶来救驾。当看见周幽王正和褒姒一起饮酒作乐,这才知道自己被愚弄戏耍。

之后周幽王又多次点燃烽火,但诸侯们都不相信,也就都不来了。

公元前771年,西夷的犬戎攻打周朝,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诸侯们不再出兵援救。

最终周朝灭亡,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

第四妖姬:骊姬;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打败骊戎,骊戎投降后便将骊姬献给晋献公。

据《列女传・卷之七》记载:“献公卒,奚齐立,里克杀之。卓子立,又杀之。乃戮骊姬,鞭而杀之。”

骊姬深得晋献公的宠爱,虽貌美如花,但心似蛇蝎,为人十分阴险狡诈。

后来骊姬生了个儿子,为了让儿子继承大位,便使用离间计害死了晋献公的太子和另外两个儿子。

但最终自己的儿子被大臣里克杀死,骊姬也被他羞辱、鞭打一番后杀死。

朋友们,历史上这“四大妖姬”摄人魂魄、扰人心性,被后世称为“红颜祸水”。

而这四位国君,不爱江山爱美人,为了博美女欢颜一笑,最终落个国破家亡的下场,真是让人既可悲又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