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决战沙城之复古传奇1.80的词条

未命名 2022-10-20 72

有的食物,不时不食,只合一期一会。有的作品,跨越几个世纪的时光,一生只得一件。有的人,择一事,终一生,将近千年的时光带到世人面前。这美好的,虚妄的,细腻的,精致的青花披着神秘的面纱,向着世人逶迤而来。

人物简介

黄云鹏,男,1942年5月出生于江西省丰城县石滩乡上赤村。196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同年被分配到景德镇的陶瓷管从事古陶瓷研究工作。先生现为“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会长、研究员。“北大资源学院”文物陶瓷专业教授,“景德镇市收藏协会”会长,“上海大学文物考古研究中心和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古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法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授予“特聘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荣誉成就

先生先后出版了《景德镇古陶瓷纹样》、《景德镇民间青花瓷器》、《黄窑说瓷》等著作。

20世纪80年代初,参加仿制的元代和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先后三次获国家和部级优质产品奖;

2001年,其仿制的元青花三顾茅庐图罐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2007年,其领衔精仿的大雅斋款粉彩瓷器被故宫收藏;

2005年中国政府赠送给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礼品瓷“仿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仿清乾隆粉彩寿桃纹天球瓶”正是佳洋“景德皇窑”瓷。外交部常选购由其领衔仿制的古瓷精品陈列于中国各驻外使馆。

展开全文

瓷艺人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为中国仿古瓷第一人,先生这一句话就走了四十余年。在仿古瓷研究的道路上,先生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在别人看来枯燥无味,清贫艰苦的工作,他一做就是四十余年。为了研究出一个配方,他经常在实验室里几十次几百次地做实验,在窑口里几十次几百次的烧。先生曾说“近半个世纪以来,为了弄清制作古瓷所需要的泥、釉、料的种类及比例,我已经完全记不清在实验室和窑口旁和衣而睡过多少次了。”

先生清贫乐道,甘于苦心研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热爱的事业。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先生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仍旧值得我们去称颂。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仿古的最高境界就是仿古者没有自我,作品越像被仿者越好。就仿古本身而言,模仿的是他人的风格,看的也是他人的二次视野。当公里大道一定水准时,仿古者应该跳出别人的视野,形成自己的风格。”

就仿古这一事业而言,先生就孜孜不倦的走了几十余年。四十余年的坚持不懈,不仅仅为了自己心中的热爱,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一抹青花。还有要将这几个世纪前的精致器物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中国人,无论是抬头看天,还是低头吃饭,我们都从来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我们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我们曾八方来贺,万国来朝。在成吉思汗时期,帝国的铁蹄一度踏到欧洲多瑙河流域。在这个令欧洲诸国闻风丧胆的时期,出了一系列瓷艺精品,被后人称为元青花。

先生以元明青花为基础展开研究,其中元青花因其色形美好但少有流传于世而愈发珍贵稀有。不仅仅是爱好者们趋之若鹜,就连普罗大众也少有不知元青花大名的。“苦心人,天不负”经历了无数失败,无数个和衣而眠的夜晚,先生的仿元青花作品一鸣惊人。

1981年,先生按照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仿制出首个“元青花”并被一个日本旅游团高价买去。

1966年,收藏于北京博物院的孤品请乾隆粉彩镂空开光花卉纹象耳转心瓶竟现身于东京文物市场,后几经调查发现,系先生高仿作品。

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在内地预展时,先生特意赶到现场并上手仔细把看,将尺寸,胎质,釉色,绘画等数据铭记于心,日以继夜地研究试制。随后制作出的仿品其青花逼真,纹样不失神韵。到达了“仿古暗合,与真无二”的极高水平。

2013年,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世界元青花大展”中曾被以2.3亿元拍出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实物与大师再造的作品受邀同台竞秀,引来啧啧称赞。文物的拥有者爱斯凯纳齐与先生同台握手更是成了一段佳话。这历史性的握手不仅是持有者与再造者的握手,这更像是穿越了近千年时光的一次会面,一次古代与现代高级工艺的邂逅,打破了时光的辖制和技术的壁垒。

在古瓷仿制的道路上,先生求索了四十余年。但先生能成为中国仿古瓷第一人,靠的却也不是一味的模仿也是可以跳出他人的视野,自成一派。仿古之外,先生在陶瓷创作中偏爱以鳜鱼、梅兰竹菊、松、山水等入画。尤其是鳜鱼系列,姿态多变,灵活饱满而不臃肿,身姿游弋自然,翻腾嬉水之状,摇夷摆尾之态,让人不禁联想到“桃花流水鳜鱼肥”时渔民丰收的水乡之景。

先生曾说过:“我要对藏着负责,对我的作品负责。”他坦言,有人拿他的作品当做文物来拍卖,会导致市场对他本人乃至整个景德镇都产生不信任。如今,先生的每幅作品上都有他自己的名字。当年仿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时,他一共做了10个,并打上自己的名字还编了号。现如今,哪怕每件已经增值几十万元,先生仍旧坚持本心,不再仿制。

仿制,是对古瓷文化的一种继承,但是在继承的同时也要创新。新技术,新文化往往是由古文化演变而来,仿古的本质除了让古文物得到修复,也是要利用仿古的技术来创造出新的作品。为师者,为匠者,需要做的不仅是提高自己的技术就可以了,同时也要提升艺德。德艺双馨,以德为本,一心扎根于技术,扎根于作品,创造出更好的艺术品。而不是持艺傲物,打乱市场。

从事陶瓷艺术工作五十余年,先生以一人之力成为中国仿古瓷第一人。他的作品也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追捧,他擅长青花釉里红、宋影青刻花、元青花、粉彩等。其仿古作品被称为“黄窑瓷”名扬四海,是名副其实的当代官窑。

先生的半个世纪,不仅见证了中国瓷器界的复兴,技艺的提升与革新,这也是一代匠人精神的坚持与成长。

点击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瓷艺知识,见证国瓷收藏艺术品。